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望洋興嘆文言文

望洋興嘆文言文

1. 翻譯文言文(望洋興嘆)

翻譯: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註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於是乎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裏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

於是乎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擡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並且我曾經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擴展資料:

望洋興嘆釋義:

“望洋”為連綿形容詞,擡頭向上看的樣子。感嘆其浩渺無際,引申義為形容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泛指自己不如某件事物。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後,大概情形看了壹看,亦覺得望洋興嘆了。”

李二和《海上七千年》:“人類的商業活動自古就與水陸交通息息相關,但古代商人使用的商船究竟是什麽樣子?人們卻不得而知只能望洋興嘆,只能從古籍的只言片語中去揣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望洋興嘆

2. 文言文《望洋興嘆》翻譯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洙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興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為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譯文

秋天洪水時節來到,大小河流的水都灌入黃河,直流的流水波之大,兩岸之間,牛馬都看不見,於是乎河伯欣然自得,以為天下最了不起的就是自己了,順著河流往東行,來到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邊際,於是河伯才改變他的表情,望著海洋對海神“若”嘆道:“有俗話說道:‘聽說了壹百條真理就以為沒有及得上自己的了’的話,是指我(這樣的)啊。而且我(自以為)見識過孔子所有的見識並且輕視伯夷的氣節,當初我都不信(那些);今天我看到了妳的難以窮盡,我若不是來到妳的門前就完了,我將長久見笑於有高深見識的人們啊!”

北海的海神“若”說:“井底之蛙不可以談論大海的原因,是受到它的居所所限制;夏天的昆蟲不可以談論冰的原因,是取決於時令。孤陋寡聞的人不能談論真理,是受到他所受的教育所限制。今天妳走出(河流的岸崖),在大海觀望,才知道妳的不足,就可以跟妳談論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成千上萬的河流的水歸於大海沒有停止而海卻不會滿;“尾閭”流瀉海水,不知道什麽時候完(海)卻不會空;不論季節更替它不會變,(就是)洪澇它都沒什麽感覺。這就是它比江河的水多得多,那是無法計量的。但我卻從未以此而自大,我覺得自己形成於天地(之間)接受(著)陰陽的氣息,我在天地之間,就像小石頭小樹木在大山裏,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怎麽會驕傲自大呢?”

3. 翻譯文言文(望洋興嘆)

翻譯: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註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

於是乎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裏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

於是乎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擡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並且我曾經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擴展資料:

望洋興嘆釋義: “望洋”為連綿形容詞,擡頭向上看的樣子。

感嘆其浩渺無際,引申義為形容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泛指自己不如某件事物。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後,大概情形看了壹看,亦覺得望洋興嘆了。” 李二和《海上七千年》:“人類的商業活動自古就與水陸交通息息相關,但古代商人使用的商船究竟是什麽樣子?人們卻不得而知只能望洋興嘆,只能從古籍的只言片語中去揣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望洋興嘆。

4. 文言文《望洋興嘆》翻譯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洙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興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為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譯文 秋天洪水時節來到,大小河流的水都灌入黃河,直流的流水波之大,兩岸之間,牛馬都看不見,於是乎河伯欣然自得,以為天下最了不起的就是自己了,順著河流往東行,來到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邊際,於是河伯才改變他的表情,望著海洋對海神“若”嘆道:“有俗話說道:‘聽說了壹百條真理就以為沒有及得上自己的了’的話,是指我(這樣的)啊。

而且我(自以為)見識過孔子所有的見識並且輕視伯夷的氣節,當初我都不信(那些);今天我看到了妳的難以窮盡,我若不是來到妳的門前就完了,我將長久見笑於有高深見識的人們啊!” 北海的海神“若”說:“井底之蛙不可以談論大海的原因,是受到它的居所所限制;夏天的昆蟲不可以談論冰的原因,是取決於時令。孤陋寡聞的人不能談論真理,是受到他所受的教育所限制。

今天妳走出(河流的岸崖),在大海觀望,才知道妳的不足,就可以跟妳談論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成千上萬的河流的水歸於大海沒有停止而海卻不會滿;“尾閭”流瀉海水,不知道什麽時候完(海)卻不會空;不論季節更替它不會變,(就是)洪澇它都沒什麽感覺。

這就是它比江河的水多得多,那是無法計量的。但我卻從未以此而自大,我覺得自己形成於天地(之間)接受(著)陰陽的氣息,我在天地之間,就像小石頭小樹木在大山裏,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怎麽會驕傲自大呢?”。

5. 望洋興嘆文言文全文意思解釋

望洋興嘆

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釋〗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14),拘於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17),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23),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壹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壹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34)?”

譯文

秋天裏山洪按照時令洶湧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壹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裏。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壹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妳是這樣的浩渺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妳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裏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妳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妳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麽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幹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裏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裏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壹小塊石子、壹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裏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壹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壹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裏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壹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裏生長,舟車在這裏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壹員;壹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妳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