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旅的拼音怎麽讀

旅的拼音怎麽讀

旅的拼音:lǚ。

旅(拼音:lǚ)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眾人聚集在旗下,本義指軍隊。引申指軍隊編制單位,五百人為壹旅。《說文·?部》:“軍之五百人為旅”。

也有說兩千人的,《國語·齊語》:“故二千人為旅”。也指“旅”的將官。“旅”還引申出眾多、駐紮、軍令等與軍隊有關的義項。由於軍隊經常出征,所以又引申出路途、旅遊、旅行、旅人等義項。

字源解說:

會意字。商代“父辛卣”裏早期金文的“旅”字,圖形中間像壹桿軍旗(“?”),旗桿頂部還有壹些裝飾物,旗子是豎長方形的;旗下有三人,古時常用“三”表示多數。整個字就表示眾人聚集在旗下。

旗幟在古代是軍隊的標誌,所以“旅”字所代表的就是軍旅。金文中還加上了“車”旁,表示作戰的“戎車”之意,更加突出了軍旅的形象。車上載旗,大約有些像《周禮·春官·司常》所說的“斿車載旌”壹類,只不過“載旌”的是兵車罷了。

因為甲骨文用刀在堅甲硬骨上契刻不便,所以字形大大簡化並且變形。原來旗桿頂的裝飾物變成了三叉形,旗幟本身也省作兩根斜線了。圖4的西周金文就是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有的文字還加上了表示行動的“辵”。

發展小篆階段,旗桿訛變為“方”字旁,旗面變得像個“人”字頭了。發展到漢隸階段,旗桿頂部變為壹點壹橫;旗下二人,已壹變人旁,壹變撇捺人了。發展到楷書階段,旗桿依然是“方”,但旗面卻變成橫人頭“?”,旗下二人又進壹步變化。現代的“旅”字是屢經訛變而來,且早已看不出來群聚纛下擁旗而進的形跡了。

古籍釋義:

《唐韻》力舉切。《集韻》《韻會》兩舉切,並音呂。《說文》:軍之五百人為旅。《書·大禹謨》:班師振旅。傳:師入曰振旅,言整眾。《詩·小雅》:我師我旅。箋:五百人為旅。《周禮·地官·小司徒》:五卒為旅。註:旅,五百人。

又《博雅》:旅。客也。《易·復卦》:商旅不行。

又《旅卦》疏: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為旅。《詩·大雅》:於時廬旅。箋:廬舍其賓旅。《左傳·莊二十二年》:羈旅之臣。註:旅,客也。

又《書·禹貢》:蔡蒙旅平。傳:祭山曰旅。《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註:大旅上帝祭於圜丘。國有故而祭,亦曰旅。

又《書·牧誓》:亞旅。傳:亞,次也。旅,眾也。眾大夫其位次卿。《左傳·文十五年》:請承命於亞旅。註:亞旅,上大夫也。

又《書·旅獒》:西旅底貢厥獒。傳:西戎之長。

又《詩·小雅》:旅力方剛。傳:旅,眾也。《儀禮·士冠禮》:旅占卒。註:旅,眾也。

又《詩·小雅》:肴核惟旅。傳:旅,陳也。

又《詩·周頌》:侯亞侯旅。傳:旅,子弟也。

又《周禮·天官·小宰》:掌官府之征令,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數。註:旅辟下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