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萌芽階段——殷商時期的“病醫”是最早的醫師。2.基礎階段——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是壹部醫學巨著,記載了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診療原則,體現了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傷寒論》建立了包括原理、方法、方藥在內的六經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和臟腑經絡辨證論治理論體系。3.豐富階段——病因學、癥候學、治療學在魏晉時期得到豐富和發展,如《肘後》、《病因論》、《千金方耀》、《外國臺的秘密》等。學術理論的創新,如金元四大家說,劉主張熱主寒涼;張從正的治療力聚焦於惡;李東垣首創脾胃內傷學說;朱丹溪創造了“陽常盈,陰常不足”。至此,中醫內科體系初步形成。4.形成階段——明清《內科學文摘》是第壹部名為《內科學》的書。葉、和分別創立了、和的辨證論治理論,豐富了內科發熱理論體系。5.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中醫理論的整理和研究,出版了大量醫學專著,並不斷更新中醫內科學教材,已進壹步發行到第七版規劃教材。整個學科的發展是隨著歷史和醫學實踐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完善的。6.在從古代到五四運動的漫長歷史中,中國人民在與疾病的鬥爭中不斷實踐和探索,從經驗到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創造了輝煌的祖國醫學,同時也創造和發展了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學的發展史大體經歷了萌芽階段、奠基階段、豐富階段和形成階段。
來源:/view/698571.htm
Ps:不好意思,網上真的沒有。請問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