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山藥的好處

山藥的好處

據我所知,山藥可以補腎,促進消化,對胃挺好的。

藥品名稱:山藥

拼寫:山妖

英文名:Common Yam根莖

來源:薯蕷科植物盾葉薯蕷的幹燥根莖。

功效:脾、肺、腎、精。

主治:脾虛泄瀉,慢性痢疾,勞咳,消渴,遺精,帶下,尿頻。

性味歸經:甘、平。①經典:“甜暖。”2《別錄》:“平,無毒。”(3)藥性明:“味甘,性涼潤澤。”(4)《藥意》:“活人涼,煮熟了,涼轉暖。”

入肺、脾、腎經。①本草湯:“手太陰經。”②傷寒雜病小結:“從足太陰二經入手。”③《應本草》:“始於太陰經血、少陰經氣之穴。”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3 ~ 6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搗固。

避免藥物治療:那些有真正邪惡的人應該避免服用。

藥物的配伍:①本草註:“資治使之,而厭之。”2《本草湯》:“二門為冬。”用黃芩,補中,益氣生血;用茯苓,健脾益氣;用扁豆,補氣健脾;配甘草,滋陰生津;用牛蒡,滋陰健脾;用芡實,健脾和胃;用蓮子,養心健脾;用女貞子,健脾止瀉;用炒白術,能燥濕健脾。

其他名稱:蜀黍、(山海經)、山藥(本經)、朱蜀、、、、秀翠、二草(本草)、蜀(山海樸傳)、山蜀(別錄)、曹艷。野豆(《江蘇藥用植物誌》)、山半樹(《廣西中藥誌》)、山藥(《四川中藥誌》)、黃姜、野紅薯(《湖南藥用植物誌》)、番薯、佛掌薯(《杭州藥用植物誌》)、白藥(《杭州藥用植物誌》)。

處方名稱:山藥、山藥、山藥、炒山藥、幹山藥、生山藥、鮮山藥、炒山藥、毛山藥、山藥粉、熟山藥、山藥。

處方中的山藥、山藥、山藥、幹山藥都是指生山藥。將原料充分濕潤並切片。鮮山藥去皮後入藥,有滋陰、生津止渴的傾向。

炒山藥是幹山藥片,用麩皮炒至微黃。入藥有微焦者,往往健脾止瀉,固精。

產品名稱:山藥:又名山藥。產於溫縣、博愛、孟縣、沁陽、武陟(老懷慶府)。品質最好,是地道藥材。

毛山藥:又名毛山藥。用於挖掘後清理土壤、刮去外皮、烘幹或幹燥藥材。

廣東山藥:又名廣東山藥。將山藥用清水浸泡至幹透,取出,用硫磺熏制,用木板搓成筒狀,曬幹,打磨。

方山藥:是山藥加工過程中切成長方形條狀的藥材。

西超:是山西產的壹種山藥。

懷朝:是河南產的壹種山藥。

腳板薯:是產於江南(主產於廣西)的壹種山藥。

最好是固體,粉狀,白色,幹燥。

藥用部分:木本植物的藤(山藥)和葉腋間的珠芽(Reiyoshi)也用於藥用目的,每種都有詳細的文章。

動植物資源分布:現在到處都有栽培。

藥材采集與貯藏:11 ~ 65438+2月,切去根部,洗凈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曬幹或曬幹,得毛山藥。選擇粗山藥,用清水浸泡,加壹點熱,用被子蓋好,保持濕潤不悶,然後放在木板上揉成筒狀,兩頭壹起切開,曬幹打磨,就是光亮的山藥。

拉丁名:山藥,山藥的原植物。

加工方法:山藥:去除雜質,用水浸泡至山藥中心軟化到壹定程度,取出晾幹,切片曬幹或烘箱烘幹。炒山藥:首先在熱鍋裏均勻鋪上麩皮。壹旦起煙,放入山藥片,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晾涼(山藥100片,麩皮10斤)。《本草伊彥》:“山藥入藥時,其法是冬月用布裹手,竹刀削皮。屋檐下,風路中,不準見陽光。壹旦完全幹了,很快就幹了。”

考證:侯藥典;(1)《唐本草》:“取藥,每日曬幹,篩成粉末。飯菜很美,越惡心越補。有兩種:壹種是白的好的;壹個是青壹塊紫壹塊的,味道不美。道長特別好。”②《本草》:“規劃今無處不在,不如在北、四明。中國南方有壹種生山,根細如手指,非常緊實,刮下來放在湯裏煮,做成塊,更鮮美可口。雲食對人特別有益,太土了。在其他江河湖海和福建,有壹種根如姜、芋頭,皮紫,特別大。拉出來能有壹斤多重,刮下來煮了吃。很美,但是比北方人的耳朵還冷。當地人叫它什麽?,還上山了?。"(3)植物名實圖考證:“野藤本見於贛南山區。赭根綠莖,匍匐而柔軟。葉交錯,柄長,薄而韌,長的像山藥葉,只有幾條直線。土人治風病。”④張:“黃姜是壹味,有特殊的祛瘀妙用,又不足以治中醫之虛,故用黃姜丸。今天雲南人患腳氣,將生山藥切片,鋪在脛骨上,用布包裹。大約過壹段時間,脛骨上的熱癢就會痊愈。”

生藥材鑒別:①毛山藥:圓柱形,彎曲,略扁,長約15 ~ 30cm,直徑1.5 ~ 6cm,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有明顯縱向皺紋,木栓未完,有少量根痕。質地堅硬,橫截面白色,呈顆粒狀和粉砂狀。輕微的氣息,酸甜的味道,嚼起來黏黏的。②山藥:光滑圓柱形,長10 ~ 20cm,直徑2 ~ 4cm。表面黃白色,光滑。堅硬,不易折斷,白色斷面,粉質。微氣,微酸甜,嚼起來黏黏的。最好是質地紮實,粉質飽滿,顏色潔白的。主產於河南。此外,還產於湖南、湖北、山西、雲南、河北、陜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壹般以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顧淮青所屬)出產的質量最佳,俗稱“淮山藥”。除了上面提到的正宗山藥,在少數地區,日本薯蕷的塊莖。(長江以南各省多為野生,其塊莖俗稱野山藥、原生山藥,原植物簡稱“風車”)和三角梅..(分布於雲南、四川和西藏)也被用作山藥。顯微鑒別:(1)薯蕷粉末:白色。①澱粉粒多為扁圓卵圓形,也有類圓形、三角卵圓形或長圓形,直徑8-35微米,長48 μ m,臍點狀、人字形、十字狀或短縫狀,位於較小的壹端,有明顯的層理;復合顆粒很少,由2-3個部分組成。②草酸鈣針狀結晶束很大,存在於粘液細胞中,長度80-240μ m,針狀結晶直徑2-5μ m,頂端略尖或截頂,斷面略呈方形。③篩管分子篩板上的篩域非常明顯,呈網狀排列。此外,還有邊緣孔、網狀絲和環狀導管,以及少量纖維。(2)人參和山藥粉的主要區別是石細胞呈片狀,形狀多樣,壁厚,大多含有1-2草酸鈣立方體;厚壁細胞呈方形,略厚,有細的凹坑和溝槽,偶爾含有方形晶體。

中藥化學成分:塊莖含有皂甙、粘液、膽堿、澱粉(16%)、糖蛋白和遊離氨基酸,還含有D-脫落酸ⅱ、多酚氧化酶、維生素C (5mg%)和3,4-二羥基苯乙胺。粘液含有甘露聚糖和植酸。穿龍薯蕷中含有薯蕷皂苷,其苷元為薯蕷皂苷元,也是薯蕷屬植物塊莖中的常見成分。根莖中含有多巴胺、巴他新、0.025%%)、乙酸乙酯、膽固醇、麥角甾醇、camps-terol和β-谷甾醇。此外,它含有遊離氨基酸和糖蛋白,水解後產生賴氨酸、谷氨酸、絲氨酸和其他氨基酸。此外,還含有澱粉20%-30%,單寧,粘液,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等。粘液中含有甘露聚糖、植酸、3,4-二羥基苯乙胺和尿囊素。Reiyoshi還含有ⅰ(batatasinⅰ。

中藥化學鑒別:(1)取本品水提取物1ml,加50%氫氧化鈉溶液2滴,再加硫酸銅稀溶液2滴,呈藍紫色。(檢查蛋白)(2)取本品水提取液65438±0ml,加入費林氏試液65438±0ml,水浴加熱,產生紅色沈澱。(檢查還原糖)(3)將本品水提取液滴於濾紙上,滴加1%茚三酮丙酮溶液,加熱後立即變紫。(查氨基酸)(4)取藥材粉末或切片少許,加濃硝酸1ml,顯亮黃色。(檢查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