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無數的愛國英雄,他們舍身忘死、不屈不撓的精神壹直激勵著我們,他們就是中國的脊梁。
為了讓後人學習故事中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些英雄的故事被記載在我們的課本中。可是原本在課本上的這首嶽飛的《滿江紅》卻被移出了課本,取而代之的則是另外壹首秋瑾所寫的《滿江紅》。
精忠報國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壹句詩,這句詩正是出自於《滿江紅》,而這首詩的作者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英雄,精忠報國的嶽飛將軍所著。
這首詩體現了作者,報效祖國的雄心壯誌,也充分地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服輸,不甘屈辱的精神。這是後人壹直推崇的壹種民族精神。這首愛國主題的詩詞在課本中被移除,讓很多人不理解。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提起這首《滿江紅》我們的第壹反應就是嶽飛。
嶽飛是我國著名的愛國將領,大英雄。嶽飛從小力氣就非常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夠拉動300多斤的弓,可以說是天生神力。嶽飛不僅力氣大,在軍事上也非常有天賦,喜歡讀兵書,對兵書是愛不釋手,讀兩三遍就可以基本背誦下來了。
後來因為戰爭的原因,嶽飛便開始帶兵出征保家衛國。在戰爭中,嶽飛也表現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在當時,他率領的嶽家軍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嶽飛壹生都在為了保家衛國,馳騁疆場,嶽飛母親在嶽飛背後刺字"精忠報國"更是表達了中華民族愛國的精神。
在文學上嶽飛也有著很高的天賦,寫下了《滿江紅》《小重山》《五嶽祠盟記》等詩詞,他詩詞和書法,在宋朝那個文人璀璨的年代,也值得壹提。
《滿江紅》移除課本
至於為什麽將這首詩從課本中移除,有很多學者表示《滿江紅》其實不是嶽飛寫的。根據史料的記載,從嶽飛時代壹直到元朝末期,這期間在任何的歷史文獻中,並沒有見到過這首《滿江紅》,甚至是民間傳說都沒有。如果這首詩真的是嶽飛所寫,那麽在嶽飛到元末這期間壹定會有相關的記載,可學者翻遍了古籍,也沒有找到任何哪個時期,關於這首詩的記載。
學者認為,《滿江紅》其實是明英宗偽造的,明英宗與弟弟爭奪權力期間,明英宗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開始美化嶽飛,為嶽飛增加風采,以此獲得最後的勝利。歷史上,這樣的手段,宋欽宗和宋高宗都使用過。
然而這也只是猜測,並沒有真憑實據。不管此詩是不是嶽飛所寫,這首詩體現的文學價值和愛國主義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更何況也沒有證據能夠證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嶽飛。
既然沒有真憑實據,為什麽要將其移除呢?其實還有壹點,也是很重要的壹點,就是《滿江紅》中所表達的,胡虜肉、喝匈奴血。這在當時確實可以起到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
可是仔細想想,將這樣的情境放在當今和平年代,更是民族大融合的年代,要是還繼續把這首《滿江紅》放到課本上,讓學生學習的話,不僅太過於血腥,讓學生的三觀出現問題,更不利於民族大團結。
對於這樣的說法,很多人表示了贊同,當然也有很多人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嶽飛的這種精神,更能夠驚醒現在的年輕人,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當時那段時期的歷史,如果移除這首詩,那麽對於當時的那段歷史,也會讓學生在某種程度上了解的不夠深刻。
愛國女英雄秋瑾
代替嶽飛的這首《滿江紅》詩的是壹位愛國女英雄,秋瑾所著的《滿江紅》。秋瑾是為了民族大義而獻身的壹位女英雄,總理曾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秋瑾出生在壹個官宦世家,若是沒有戰爭,或許秋瑾可以很幸福的度過這壹生。然而很多事都不能隨人願。秋瑾在18歲的時候嫁給了暴發戶王廷鈞,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1898年的時候,秋瑾跟著丈夫來到了北京,在北京的期間,秋瑾接受了新的思想。
後來八國聯軍入侵,對我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秋瑾對八國聯軍所帶來的破壞痛感惋惜,也看到了統治者的無能。這時秋瑾就已經感受到了中國將會迎來壹場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久秋瑾就寫下了這首《滿江紅》表達了,對於自己女兒身的不滿,要是男兒身,也可以馳騁疆場,拋灑熱血,像嶽飛那樣報效祖國。奈何處於封建時期的秋瑾只能奮筆寫下這首愛國詩詞。
後來秋瑾不顧丈夫的反對,毅然決然地加入到了救國事業當中。丈夫對於國家大事壹向不感興趣,面對秋瑾的勸說,他不僅沒有聽從,反而讓秋瑾不要管這些事情,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聽到丈夫的言論,秋瑾是大失所望。
在此次勸說後,秋瑾認為丈夫並不是跟自己誌同道合的人,遂在失望和氣憤中離開了丈夫,遠赴日本留學。此後秋瑾參加了各種愛國運動演講,用自己的行動,為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秋瑾壹生都在為救國事業所奮鬥,最後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年僅32歲。
嶽飛和秋瑾兩位英雄都是為了民族大義,為了自己的祖國而奮鬥終生的人。對於秋瑾的《滿江紅》替換嶽飛的《滿江紅》,妳怎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