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重大的壹個傳統節日——重陽節。因月、日兩九相重,所以也叫重九。人們在這壹天,登高遠眺、宴請賓朋、賞菊喝酒、遍插茱萸,這些精彩的習俗延續至今,讓重陽節的魅力,經久不衰。
1、吃糕
重陽登高辟邪,但是很多地方是平原,根本無高可登。於是人們就用“吃糕”代替“登高”。重陽糕用料五花八門,菊糕、花糕、五色糕都有,制作方法或煎或蒸較為隨意。而有的地方的重陽糕則極為講究,要做成九層,還要再上面捏兩只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再插上小旗,代替茱萸,祈願黴運走開。還有人用重陽糕搭在兒女額頭,祝願子女百事登高。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壹,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壹的規定,壹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壹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登高活動由來已久。據北宋宋敏求的《長安誌》記載,漢朝以長安為京城,在長安的附近有壹個小高臺,每到重陽節,人們便會紛紛登上小高臺,欣賞秋天的美景,因為所登的山為小高臺,故有“登高”之說。
3、祭祖
重陽祭祖廣東俗語稱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參加。重陽節的拜祭,是出於作物收成後,祭謝祖先恩德,並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氣氛是輕松愉悅的,不會有“行人欲斷魂”般的哀傷。
掃墓祭祖有很多規矩講究,先拜大眾祖公,然後依次拜分房祖公,最後才各家拜自家先人。全村族人,不管是否遷出分居,都壹起***同拜祭太祖公。拜祭品有豬肉(燒或煮熟)、公雞(煮熟)、糕點糍粑、水果、茶、酒、衣草、冥幣、紙紮制品、香燭等。
4、賞菊
因為大部分的花都是春夏綻放,只有菊花,在深秋綻放,歷經寒霜而不敗。所以菊花被譽為花中君子,成為高潔傲岸的象征。而晉代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流傳千古,使得菊花被封為“花中隱士”。歷經千年,重陽節賞菊、詠菊成為文人墨客修身養性的重要活動。甚至少了菊花,重陽節便顯得不再完整。
5、曬秋
重陽節也是收獲的季節。由於此時收獲較為集中,而南方很多地方沒有平地,所以家家戶戶都在窗臺、屋頂晾曬農作物。登高遠望,整個村莊幾乎被糧食覆蓋,這就是曬秋。在江西婺源,每年的九月九都會舉辦盛大的“曬秋節”,各色的農作物擺在家家戶戶,整個鄉村都是壹片豐收的盛景,人們載歌載舞,慶祝豐收,並祈願來年五谷豐登。
6、飲菊花酒
古時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壹點青翠的枝葉,摻入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壹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花酒,***賞菊花,確實別有壹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後世留下不少佳句。菊花含有養生成分,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祈福祛災的“吉祥酒”。
7、放紙鷂
重陽節習俗: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誌》亦有記述。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壹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壹種簡化。
九月九,時重陽,遍插茱萸思念長;賞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斜陽裏,雁幾行,佳音頻傳福無疆;寄問候,訴衷腸,願妳如意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