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bāo
2 概述大胞為經穴別名,即大包[1]。見《針灸學》(南京)。
穴位 大包 漢語拼音 Dabao 羅馬拼音 Tapao 美國英譯名 Great Bundle 各國
代
號 中國 SP21 日本 21 法
國 莫蘭特氏 RP21 富耶氏 RP21 德國 MP21 英國 Sp21 美國 Sp21
大包為經穴名(Dàbāo SP21)[2]。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3]。屬足太陰脾經[2]。大包為脾之大絡[3]。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屬脾之大絡,脾土居中,與各臟腑有著最廣泛的聯系,故名大包[2]。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喘,哮喘,脅肋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脅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滿痛,胸脅脹痛,心內膜炎等。
3 大胞的別名
大胞(《針灸學》(南京))?。
4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5 特異性大包為脾之大絡。其經氣行徑,由周榮斜抵脅肋,交貫肝膽心包各經。又與心腎肺胃4經挨近。十二經中獨此經與他經挨連最廣,故以脾經為總統十二經絡,稱其最終斜行壹段經線,為脾之大絡,寓廣大包容、通達周布之意也。[4]
6 穴名解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屬脾之大絡,脾土居中,與各臟腑有著最廣泛的聯系,故名大包[2]。
大,廣大也。包,包容,包羅。廣大之人體,為先後天之氣所包羅。此穴為足太陰脾之大絡,脾胃為後天之本,五行屬土,有坤象,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類經圖翼》載:“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臟腑百骸皆受其益,因名大包。楊上善說:“脾為中土,四臟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4]
7 所屬部位胸[5]
8 大包穴的定位標準定位:大包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6][7]。
大包在胸外側區,第6肋間隙,在腋中線上,側臥或正坐,舉臂取穴[2]。
大包位於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六肋間隙處[3]。
大包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大包穴的位置
大包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大包穴的位置(肌肉)
大包穴的位置(骨骼、內臟)
9 取法側臥舉臂,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取穴。
大包位於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六肋間隙處[3]。
側臥舉臂,第6肋間隙之腋中線上取穴[8]。
10 穴位解剖大包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第六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薄,活動性較大,由第5、6、7肋間神經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內有胸腹壁淺靜脈,該靜脈註入腋靜脈或胸外側靜脈。在胸深筋膜的深面,胸長神經與胸外側動、靜脈並行。第6肋間結構包括肋間外、內肌及其間血管和神經。肋間動脈發自胸主動脈,在肋角處分為上支和下支。上支在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之間,三者行於肋溝內。所以,行針時,在肋角的前內側胸壁,應在相鄰肋骨之間,在肋角的內側行針,應經肋骨上緣,這樣可避開肋間動脈及其分支。該穴位深部相對應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側)、胃(左側),故不可深刺。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2]。
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肋間外肌[7]。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第6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分布;深層有胸長神經和胸長動脈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及胸長神經末支;並有胸背動、靜脈及第七肋間動、靜脈通過[3]。
11 大包穴的功效與作用大包有統諸絡,束筋骨,利胸脅的作用[2]。
大包穴屬脾之大絡,脾為中土,灌溉四旁,主四肢肌肉,總統全身陰陽諸經,故取之可治療全身疼痛[8]。
大包穴位於側胸部,近於肺臟,故可治療咳嗽、氣喘、胸脅脹痛[8]。
大包穴總管陰陽諸經之絡,能治全身絡脈疾病,但後世多用於治療胸脅及脾胃疾患,有理氣活絡之功[4][8]。
12 主治病癥大包穴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喘,哮喘,脅肋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脅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滿痛,胸脅脹痛,心內膜炎等。
大包穴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喘、脅肋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7]。
大包主治胸、肺、脅肋部疾患:如脅痛、氣喘、全身疼痛、四肢無力等[2]。
現代又多用大包治療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2]。
大包主治胸脅滿痛,氣喘,全身疼痛,四肢無力等[3]。
大包穴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8]。
呼吸系統疾病:哮喘,胸膜炎;
其它:心內膜炎,肋間神經痛,全身疼痛,無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壹般斜刺0.3~0.5寸[2][3]。
斜刺或向後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8][7]。
治頸部扭傷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脹。
註意:內為肺葉下部,嚴禁深刺[2]
13.2 灸法可灸[2][8][7]。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3]。
艾炷灸3壯,艾條灸10~20分鐘。
14 配伍大包配外關、水溝、陽陵泉,治關節疼痛[8]。
大包配肝俞、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疼痛[8]。
15 文獻摘要《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針灸甲乙經》: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大包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胸脅中痛。主大氣不得息。
《外臺秘要》:主腹有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
16 現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