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選讀 寫作素材
壹、孔子(《論語》)話題 話題1—“諸子”作文話題、素材—(盡善盡美) 孔子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它贊美古代樂舞《韶》及《九辯》完善的藝術形式。《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評價《韶》樂盡善盡美。而對周朝樂舞《大武》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以高度贊揚外,對其表現周武工伐紂滅商的戰爭功績的內容卻給予批評:“《大武》,盡美未盡善也。” 話題2——(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話題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信任,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話題4——?(君子固窮) 孔子到達陳國,寄居在司城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便使人聘請孔子,準備把有戶籍的民社方圓七百裏之地封給孔子。孔子前往拜見回禮,從陳地往蔡地遷徒被圍閑,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絕”(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同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小人窮閑就胡作非為了)。”告誡君子任何艱難的時候,不管發生什麽事情,也應該維護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話題5——(誠信) 材料加工: 誠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認為,治理國家,掌握政權,必須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否則就會自取滅亡。孔子講:“民無信不立。”是說人民不信任 *** , *** 就無法立足。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這三項,讓妳去掉壹項,妳先去掉哪壹項,孔子說首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兩項中再去掉壹項,還去掉哪壹項?孔子說去掉糧食。因為沒有糧食最多不過死亡,自古以來人就難免壹死,而人民對 *** 沒有了信心, *** 就站不起來。(《論誠實守信》節選) 話題6——(尋覓) 材料加工: 從那壹簇藍瓦黃墻的村莊裏傳來,余音綿長,和那壹條並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蒼茫裏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彌漫著,如麥田上濃得化也化不開的霧氣,我聽見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聲音,從孔子壹直說到了現在。 我的祖先,那個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經焚過書坑過儒的。如今,他的後人如我者,卻千裏迢迢來拜孔子了。我來山東,除了拜孔子,當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給我以藝術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濟寧市的朋友說:哈,妳終於來了!我是來了,孔門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壹呢?我沒有給偉大的先師帶壹束幹肉,當年的蘇武可以唱“執瓢從之,忽焉在後”,我帶來的惟有壹顆頭顱,在孔子的墓前叩壹個重響。(《論誠實守信》節選) 二、孔子作文素材 走近孔子(遊記) 離開孔廟時,我的腦海裏突然蹦出哲學家尼采的壹句話:“我的時間尚未來到,有些人要在死後誕生。”尼采是瘋狂的,也是自信的。而作為東方人的孔子,雖沒有這樣的豪言壯語,但歷史證明了他完全有資格這麽說。 在孔廟,我完全被其宏大的規模深深地震撼了。真是讓人難以想象,經兩千余年修建,孔廟由原來的故宅三間,發展而為占地327.5畝,南北長1120米,恢宏壯麗的古代建築群。廟內古木參天,殿宇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氣勢直逼北京的故宮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孔子從壹個普通人壹躍而為萬人崇敬的壹代宗師,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孔廟的幾個小時的行程中,最令我感嘆的就是那十三碑亭。那裏存放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國時所立的53幢碑石,這是歷代尊孔的實錄,也是孔子壹步步被神化的真實記錄。站在碑前,可以想象著幾百年前,那些古代帝王們動用了多少人馬,才把幾十來噸重的大碑運來,並壹本正經地到這兒來參拜的情景。其實,帝王們對孔子的態度與其說是崇敬,不如說只是利用。由於孔子在中國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孔子成了人人搶收奪的壹塊招牌。封建統治者利用孔子的思想來維護其封建統治,他們拼命將孔子偶像化,並不斷塞進壹些他們的私貨冒充是孔子的原始儒學。立碑只不過是其為鞏固統治而玩的伎倆而已。但不管如何,孔子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這樣深遠的影響,這絕對是壹個奇跡。孔子是無與倫比的。 懷著對孔子的敬佩,走在寬闊的石板路上,眼前豁然壹亮,壹座氣勢雄偉的大殿映入眼簾。“大成殿”幾個金色的大字蒼勁有力。朱紅色的大門,深紅色的墻,黃色琉璃瓦,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出大成殿的宏偉壯麗。特別顯眼的是殿前那十根白龍柱, 先秦諸子散文 先秦諸子十家: 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 小說 《孟子》 《荀子》 《老子》 《莊子》 《韓非子》 《墨子》 先秦諸子散文發展三階段: 春秋末期:《論語》《墨子》 語錄體為主 戰國中期:《孟子》 《莊子》語錄體向專題論文發展 戰國末期:《荀子》 《韓非子》專題論文 第壹階段:《論語》 《墨子》 語錄體為主 《論語》:主要是記孔子言行的書,有孔子弟子所記.語言接近口語(師生談話錄),沒有過多修飾. 《墨子》:此書也是墨子弟子所記.文章質樸,較少文采,但邏輯性強,善於運用具體事例說理,是說理文的壹大進步. 第二階段:《孟子》 《莊子》 語錄體向專題論文發展 《孟子》:實則仍為語錄體,但《孟子》是當場紀錄,作者就是孟子.是壹本集體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對話,雙方都有所辯駁,大大促進了散文向論文體發展. 《莊子》:有的仍含有辯駁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帶有駁論,論辯,對答,正面闡明自己的觀點.開始演變為專題論文,中國的論文真正地確立了. 第三階段:《荀子》 《韓非子》專題論文 《荀子》:其文多長篇大論,大抵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匯豐富. 《韓非子》:其散文特點鋒芒銳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 1,擺脫了語錄體,成為專題論著. 2,不是壹個學派的集體著註,而是壹個學者的個人論文集. 3,不是以駁論文為主,而是以正面論述為主. 還有分好多學派,很多思想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