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的繁體是靈。
靈(拼音:líng)是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於春秋金文。靈本是楚方言中對跳舞降神的巫的專稱,引申又可指神靈。古人認為人死後會化為精靈,所以靈又指與死人有關的,如:靈堂。又可指善,引申之又可指聰明、通曉事理。
還有靈活、靈巧,如靈敏、機靈、心靈手巧等意思。
形聲字。繁體的靈始見於春秋金文(圖1),上部是霝,霝是“零”的古字,意為降雨,此處為聲旁,壹說霝寓指降臨;下部是示,指祭臺,與“靈”字本義“事神”有關,本義為跳舞降神的巫。戰國文字、《說文解字》小篆寫作“?”。
上部是聲旁“霝”,下部改從“玉”,意為以玉降神。秦代文字中“?”字已出現“靈”這壹或體,下部為“巫”,表示通過舞蹈來祈求神降臨的巫。
簡化字的“靈”大約出現於宋代,是會意字,從彐,從火,“彐”的篆文為手的象形,“火”為火焰。合起來表示火上烤手微溫之意。後來與“靈(繁體)”通用,成為“靈(繁體)”的俗字。由於簡體靈極少在典籍中使用,故漢字簡化時被用作“靈(繁體)”的簡化字。
古籍解釋:
又揚雄《羽獵賦》:上獵三靈之旒。註:如淳曰:三靈,日月星垂象之應也。
又《廣韻》:寵也。
又《禮·禮運》:何謂四靈,麟鳳龜龍。《爾雅·釋魚》:二曰靈龜。註:即今觜蠵龜。壹名靈蠵,能鳴。《史記·龜筴傳》:下有伏靈,上有兔絲。
又《諡(謚)法》:亂而不損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誌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好祭鬼怪曰靈,極知鬼神曰靈。
又州名。《史記·匈奴傳》:丁靈。註:魏略雲:丁靈,在康居北。《後漢·西羌傳》:擊零昌於靈州。《韻會》:魏武置靈州,取靈武縣名。
又姓。《廣韻》:風俗通雲:齊靈公之後。或雲宋公子靈圉龜之後。
又葉靈年切,音連。《道藏歌》:冥化自有數,我眞法自然。妙曲發空洞,宮商結仙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