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荀子是怎樣總結先秦哲學的

荀子是怎樣總結先秦哲學的

荀子是怎樣總結先秦哲學的

荀子,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實際上已經開始諸子百家的融合了

論先秦哲學的天命觀。

天命觀在先秦時期特別盛行。

天命這壹名稱是由周人提出來的,但它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帝”這壹神靈的信仰。周人以“天”來替代此前的“帝”或“上帝”,並從中引發出壹些新的有別於“帝”的觀念。

三代文化中,天命中“天”的內涵大致有三項內容:壹是指獨壹的最高主宰上帝;二是指泛化的包括各種自然現象和祖先亡靈的鬼神;三是指人。三代對“天”的認識,具有壹種從壹神(帝、天)到泛神(天地鬼神)再到無神(自然現象、人)的下移過程。《禮記·表記》以“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而勾勒出了壹個清晰的信仰發展線索:從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

中國上古時期天命觀的起源和演變經歷了壹個從神本到人本的發展過程,這壹順延的選擇方向決定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哲學思想的基本性質,此後的中國儒家文化都是在這壹人本主義的方向上延伸與發展的。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這壹人文特點,決定了中國文化沒有宗教傳統的獨特特點。

中國先秦哲學特點

第壹類是子思所記孔子言論,包括《表記》、《坊記》、《緇衣》全篇和《中庸》以孔子語單獨成章的部分,屬於《論語》類文獻。

《史記·孔子世家》說:“子思作《中庸》。”《隋書·音樂誌》引沈約曰:“《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對於這種說法,後人多持懷疑態度,以為這幾篇不過是後人之假托。現在,郭店竹簡的出土,證明上述記載是完全可靠的。首先,《緇衣》就是郭店竹簡的壹篇。其次,郭店竹簡《天降大常》篇的壹段文字又見於《坊記》。從行文看,顯然是《天降大常》引自《坊記》,這說明《坊記》的成篇早於《天降大常》。

第二類是子思門人所記子思言論。竹簡《魯穆公問子思》為子思與魯穆公的對話。《窮達以時》雜有孔子語,可能是子思對孔子思想的闡述。故此二篇當為子思所記子思言論,性質相同。它們的竹簡形制壹樣,亦可證之。

第三類為子思的著作。《中庸》以孔子語單獨成章之外的部分,則是子思本人的著作。《五行》顯然是子思的著作。壹則史載子思倡導五行之說,二則此篇的範疇概念和思想與《中庸》多有相合。《唐虞之道》與《窮達以時》思想較為壹致;《忠信之道》將忠信歸結為仁義,顯然與《五行》有內在聯絡。故這兩篇很可能亦為子思言論或著作。

第四類為子思門人的著作。《天降大常》、《尊德義》、《性自命出》和《六德》四篇不但竹簡形制壹樣,而且思想壹貫,當出自壹人之手。《天降大常》曾引用《坊記》,故作者晚於子思。另從思想上看,此四篇上承子思,下開孟子。故其作者當為子思之後學、孟子之前輩。另外,馬王堆帛書《五行》所附《五行說》的作者亦當屬子思門人。

從這些文獻看,子思學派曾經提出許多不為後人所知的卓識創見。

例如,心、性、情雖然是儒學的重要範疇,但在儒家傳統中,壹直到宋明理學才直接地、明確地討論三者關系。現在,這批竹簡的發現改寫了這段歷史。關於性與情的關系,《性自命出》說:“道始於情,情生於性”;關於性與心的關系,《性自命出》說:“金石之有聲,槌弗擊不鳴;人雖有性,心弗取不出。”這與1500年以後朱熹提出的“性,本體也;其用,情也”,“心以性為體”,“須有個心,便收拾得這性,發用出來”之論何其相似。理學家雖無緣見到這批竹簡,卻提出相似的見解,亦令人嘆服。

《論語》、《論語》類文獻與孔子自宋人首開疑古之風以來,研究孔子的著作雖不可勝數,但所引據的材料多半沒有超出《論語》、《左傳》、《史記》等書。人們對其他古籍中所儲存的大量有關孔子的記載,或諱莫如深,或斥為贗品。

更有甚者,最近有人提出《論語》到漢代才結整合書,其真實性也值得懷疑。郭店竹簡有助於打消這種疑慮。

關於《論語》的成書,兩漢學者如劉向、劉歆、匡衡、王充、鄭玄、趙岐等都有記載。被廣泛征引的是劉歆的說法:“《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撰,故謂之《論語》。”(《漢書·藝文誌》)

從《論語》關於子張在聽到孔子的教誨後“書諸紳”的情況看,孔子弟子確有作筆記的習慣,這正是日後結集《論語》壹書的基礎。

劉歆說《論語》的原始資料雖為孔子弟子所記錄,但其結集者為孔子門人,是正確的。這從書中曾子、有子、閔子等孔子弟子被稱為“子”可得到印證。

具體言之,《論語》是何時結集的呢?該書所記時代最晚的壹件事是曾子之死,而曾子死於公元前436年,所以這壹年可以定為《論語》結集時代的上限。現存直接提到《論語》其書並引用其文的文獻是《坊記》。如上所言,《坊記》確為子思所記孔子語,而子思死於公元前402年,所以這壹年可以定為《論語》結集時代的下限。因而,《論語》當結集並命名於公元前436—公元前402這34年之間。從這個時間看,《論語》的結集者當僅限於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

孔子弟子三千,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故當時壹定有大量記錄孔子語的筆記。而孔子去世後,後學即分化,“儒分為八”,故所謂“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撰”,壹定只是各小集團之內的事情。

由此可知,當時壹定存在許多結集孔子言行錄而成的《論語》類文獻。

當然,各小集團在結集孔子言行錄的時候,是以自己的特點和興趣進行取材的。今本《論語》特別註重道德修養。由此可以推知,此書是由孔子德行科的弟子門人結集的。

那麽,《論語》之外那些《論語》類文獻的下落如何呢?在現存西漢以前的文獻中,常常見到集中記載孔子言行的文字,從上下文看,絕非私家著作的征引。這就是《論語》類文獻的佚文,其史料價值與《論語》不相上下,如今本和帛書本《易傳》中的有關文獻、《孝經》、定縣竹簡《儒家者言》和《哀公問五義》、《荀子》中的有關文獻、大小戴《禮記》中的有關文獻、《孔子家語》和《孔叢子》中的有關文獻等。現在,《緇衣》出土於戰國楚墓,說明這種論斷是可靠的。

綜上所述,孔子及其思想需要重新認識和重新評價。就孔子思想的發展而言,實由禮學而仁學進而易學,這三個階段分別屬於孔子的早年、中年、晚年。這整個過程就是孔子本人所說“下學而上達”的過程。孔子對易學的最大貢獻是,在形式上,將過去的占筮之學轉化為哲學;在內容上,將過去的乾坤二元論提升為易壹元論。所以,過去那種認為孔子思想中沒有形上學甚至沒有哲學的觀點是錯誤的。

各學派之間的關系

(1)儒家和道家的關系。人們通常認為,儒道對立,勢若水火。

竹簡《老子》壹出,方知兩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亦貫通。從竹簡《老子》看,老聃不但沒有批評儒家思想,而且對儒家所遵奉的觀念如聖、仁、義、禮、孝、慈等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另壹方面,從各種史料看,孔子對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而儒道之間的對立,始於戰國時期。

這從太史儋和莊子對儒家的貶黜以及孟子和荀子對道家的攻擊中可以清楚地感覺到。

郭店竹簡《語叢》四種值得註意。歷史上有小簡寫雜記之說,而《語叢》皆為短簡,且言簡意賅,其性質為墓主東宮之師的劄記,故應更名為《東宮之師劄記》或《劄記》。這部竹書兼綜儒道,內容涉及墓中儒道兩家的著作,故當為墓主閱讀所藏儒道兩家著作的讀書劄記,其中既有原書抄錄,亦有個人感想,而《語叢四》可能抄自別家文獻。這是現存最早有意識地將儒道熔為壹爐的作品。

(2)道家和兵家的關系。早有學者指出,道家和兵家關系密切。

今觀竹簡《老子》,並無兵家影響的痕跡。因而,今本《老子》與兵家相通之處,乃太史儋對兵家思想的吸收,而權術就是其中的主要內容。

(3)道家和法家的關系。有人指出,戰國法家出自老子。但他們既沒有註意到對法家發生影響的是太史儋而非老聃,也沒有意識到兩家之密切關系尚有地理上的原因。

權術是道家與法家的接合點,此乃太史儋思想之特色而為老聃所未及,故戰國法家實出自太史儋。太史儋入秦後,促進了當地法家的發展,使秦國成為法家活動的主要舞臺。因而,韓非子之作《解老》、《喻老》並非偶然,這是法家承繼太史儋之統緒的明證。

先秦哲學的特點及其演變

先秦思想的發展有兩次重大轉變。第壹次發生在殷周之際。對這次轉變的性質問題,學術界有各種各樣的看法,但大致認為這是壹場宗教改革運動。我以為,這是壹場宗教批判運動。其實質,是擺脫傳統宗教,開創人文精神。這不是宗教內部的變化,而是以人文取代宗教的過程。這場宗教批判運動的深層面的思想根源,應該歸之於祖先崇拜。壹方面,在先民的觀念中,天帝的旨意是通過祖先神來傳達的,而祖先神當然首先要保佑本族類,這使天命帶有壹定的任意性。另壹方面,祖先神這個中介,拉近了人與天帝之間的距離,使二者之間具有壹定的親和性。所以,當壹些特殊事件發生,如殷之代夏,周之代殷,便使人們比較容易地對天命發生懷疑並進而肯定人的價值。

中國哲學與文化之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質是在殷周之際奠定的。由此看來,中國哲學史的開端問題需要重新考慮。過去,胡適先生從老子寫起,馮友蘭先生從孔子寫起,影響很大。我認為至少應該從文王、周公寫起。

第二次轉變發生在春秋、戰國之際。過去,在人們的觀念中,先秦時期,儒家側重於倫理說教,道家側重於哲學探討,這已成定論了。

但簡本《老子》的出土,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檢討這壹成說。盡管簡本《老子》中也有壹些討論形上學的段落,但其大部分內容,卻是在闡述倫理價值,這正與《論語》相似。此外,這部《老子》的風格相當古雅、樸實,又與《論語》相合。這就是說,側重倫理價值、風格古樸是當時哲學的***同特點。然而,進入戰國,哲學之風大變。就哲學問題而言,人們已由對倫理價值的側重,轉向對天道、心性等深層問題的側重。其風格也隨之由古樸轉向高遠玄妙。不管是儒家的子思、子思後學、孟子,還是道家的太史儋、關尹,抑或隱逸家的莊子等人,都是如此。因而,側重天道、心性問題,風格玄奧,是戰國哲學的主要特征。這個時期的哲學,更加抽象了,或者說哲學意味更濃了。這是中國人理論思維的壹次大飛躍。

從古樸、簡易到抽象、精致,符合哲學發展的壹般規律。這就進壹步印證了本文對簡本、今本《老子》時代和作者的推斷。先秦哲學這種轉向的轉折點就是孔子晚年所建立的易學。老聃思想和孔子早期思想皆重人倫而鮮及心性及天道,孔子的易學基本上是壹種天道之學。

而戰國哲學最大的貢獻就是填補並深入、廣泛地挖掘了介於人倫與天道之間的心性這個環節。僅此壹點,孔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就需重新評價。

先秦哲學存在的價值化

從哲學的定義看,狹義哲學指的是西方哲學,而廣義哲學在生活中都有,不分東西

所以說中國沒有哲學,只有老子道德經是在探討哲學,而且很淺,很原始

在以後的中國是沒有哲學的

老子道教對中國的影響就是其價值

其影響了中國產生了壹種向穩的事態,以形成壹種平衡

在歷朝歷代維穩時期大多可以看成是老子思想的影響,也就是其價值

演講:中國先秦哲學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親 快哦! )

先秦諸子哲學的主要派別有

①儒家。這是創立最早、影響較大的壹個學派。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兩個派別最有影響。

②墨家。創始人是戰國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學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後,“墨離為三”。戰國後期,墨家的壹派克服了墨子學說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義認識論、邏輯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較大貢獻。

③道家。傳統認為老子是其創始人。他提出了壹個以道為核心的系統完整的宇宙觀,既有唯物主義的內容,又有唯心主義的成分。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通過相對主義走向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稷下道家則提出“精氣”說,對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戰國時期道家的壹派還和名家、法家相結合,發展成為黃老之學,為後來的漢初統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其先驅為管仲、子產,真正奠基人是戰國時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戰國末期,韓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論,他繼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學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義體系。

⑤名家。是戰國時期專門討論名實關系和概念同異、離合問題的壹個學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孫龍。他們對事物的同壹性和差別性問題作了探討,對古代邏輯學的發展作出了壹定貢獻。

⑥陰陽家。以鄒衍為代表,他把陰陽五行說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順序來說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終始”說,為新興封建政權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除上述派別外,先秦諸子百家之學還有兵家、農家、縱橫家、雜家等學派。

求告知 對話先秦哲學 好過麽

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人們稱秦統壹中國之前的哲學為先秦哲學

中華傳統思想-對話先秦哲學

這要看樓主對哲學定義的理解了。

倘若哲學定義順西方來,是壹種依據邏輯、有體系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那麽中國古代思想就鮮有可稱得上哲學的東西了(有還是有,但不是二樓說的儒家思想,而是重邏輯的墨家與名家思想)。

但是哲學重點應該還是對世界與人生終極問題的追問活動(這是我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先秦諸子除了兵家、農家等具體技術學派以外,應該都屬於哲學。

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德裏達來中國時曾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但中國有思想和智慧。”但是包括他自己的現當代西方哲學特別是後現代主義已經不斷地突破著傳統西方哲學體系化的定義了,如果說中國古代思想不屬於哲學,那西方最源頭的思想、現當代的哲學也會出現“是否是哲學”這樣的危險。

因此中國學界壹方面強調不要過分重視中國思想是否是“哲學”這樣壹個資格問題,因為這終究是個文化差異導致的話語權問題,哲學是西方詞匯,不應該降低我國古代智慧的價值;另壹方面普遍認為由於上述原因,中國古代思想包括先秦諸子思想是哲學,起碼是能夠引發人們哲學性思考的智慧,而且作為與西方哲學傳統不壹樣的、在當代處於邊緣地域文化體系,它的時代價值更應值得人們重視。

希望采納

先秦哲學家,文學家有哪些?

先秦十大哲學家包括: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孫子、惠子、鄒衍

先秦文學家包括:

屈原,《離騷》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壹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莊子(莊周),《莊子》玄遠、高深的哲學思想迄今無人超越,同時在文學上也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莊子的文章,想像力無比強大,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左丘明,《左傳》,壹氣呵成之勢,是我國第壹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

孔子,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壹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此外還有《論語》、《墨子》、《老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

對話先秦哲學 莊子的三言指的是什麽

中華傳統思想-對話先秦哲學

現存的《莊子》文字是誰整理的?A郭象 B莊子 C孔穎達 D王弼

莊子的三言是什麽交流方式 A直接 B間接 C都不是 D都是

孔子的思想具有現代性 是 否

1、A郭象

2、文學上,莊子開創了“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並用的手法.

C都不是

3、這與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有關.

我個人選否

莊子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莊子自己也曾說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莊子?寓言》)。

寓言:凡是出自虛構、別有寄托的語言,無論是禽言獸語,無論是離奇故事,無論是素不相及的歷史人物海闊天空的對話,都屬於“寓言”之列;

重言:凡是重復——也就是援引或摘錄——前賢或古人的談話或言論,都屬於“重言”之列,至於這些前賢古人是否講過這些話,無從考證,通常都是莊子為了增加自己言語的說服力和權威性而假借這些古人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卮言:就是那些寫起來行雲流水,讀起來酣暢淋漓,給人以浪漫主義美感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