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收集孫子兵法的相關資料

收集孫子兵法的相關資料

孫武,字長青,被後人尊為孫子或孫武子。他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齊國,大多數學者認為他比孔子晚壹點。戰國中期齊國人孫臏說:“孫武死了,孫臏壹百多歲了。在伯母誕生到孫武誕生之間,天下子孫也傳承了他們的兵法。”學術界大多認為它與商鞅和蒙克的時代大致相同。

《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最早、最傑出的軍事著作。寫於吳國初孫吳離開齊國隱居於都城姑蘇之時。孫子兵法,又稱武孫子、孫武、孫武子等。,有十三本,雖然只有5900字左右,但卻是論述軍事領域內在聯系和規律的軍事學巨著。據現有文獻記載,《孫子》壹書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孫子兵法·吳起列傳》中寫道,吳王闔閭對孫武說:“我讀過十三章”。可見《孫子兵法》在孫吳遇到吳王闔閭時,就是壹部獨立的軍事著作。史記?《孫子兵法·吳起傳》也寫道,“凡世俗之師、旅,謂之孫子十三篇”,意思是孫子兵法早在戰國中後期就已廣為流傳於天下。但是,古籍的傳播主要靠臨摹。在抄寫的過程中,可能會改變古籍的原貌,尤其是如果抄寫者本人加入個人意見,更有可能會改變原書的內容,失去其完整性。《孫子兵法》的作者和內容有很多疑問,可能是抄襲的因素造成的。

古籍抄寫錯誤或書籍缺失在所難免。為了完整地保存它們,人們壹直在對古籍進行整理。西漢兵法文獻的整理是以《漢書》?易呢?《孫子兵法》歷史上有過三次記載。第壹次是西漢初年,“張亮、韓信訂兵法,每182派刪用,設35派”。這三十五本書是當時官方兵法的精華,但不知道《孫子兵法》是否入選。但韓信在用兵時經常以《孫子兵法》作為變通的準則,蓋克可以推斷其中。第二次校勘是在漢武帝時期,“軍政仆從留守退隱,紀錄”。第三次,《孫子兵法》被組織到孝的時代。當時進行全國範圍的大規模藏書,光祿博士劉向負責學校的整頓。步兵上尉洪仁負責管理軍事書籍,整理後的軍事書籍被收入《七覽》。《孫子兵法》在兵學研究中的地位,是經過西漢三次整理兵書而確立的。根據這壹安排,“洪仁的軍事戰術理論分為軍事戰術、軍事形式、軍事陰陽、軍事技巧四大類,而孫子兵法則居於戰術之首。齊魯失守後,壹些基本內容是班固的《漢書》寫的。藝術和文學得以保存。但是韓曙呢?《藝文誌》記載的《孫子兵法》是八十二篇。清代學者畢以訓指出了《孫子兵法》記敘篇驟增的原因,認為其余六十九篇均為孫武佚文,是孫武及其弟子在十三篇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所致。

東漢末年,曹操等人開始註釋《孫子兵法》。曹操註《孫子兵法》,前言稱之為“略解”,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孫子兵法》註釋。除去第壹個註解,曹操對《孫子兵法》的貢獻有兩點。壹個是他獨尊《孫子兵法》,認為這本書是所有兵書裏寫得最好的壹本,進壹步確立了《孫子兵法》的地位。二是還原十三篇原型,將漢代以來數量龐大的八十五篇《孫子兵法》區分開來,只對十三篇作註釋,而將十三篇以外的內容編成《孫子兵法》兩卷。曹操筆記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具有很高的軍事藝術價值,自問世以來壹直受到人們的稱贊和推崇。曹操之後還有很多筆記作家,每個人都不壹樣。直到宋代,流傳下來的著名筆記作家有十位。大量註本的出現促進了《孫子兵法》的廣泛傳播,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體系。《孫子兵法》在宋代的主要版本是《兵經七書》和《孫子十記》。到了明代,吳經七書是主流。到了清代,孫星衍從《道藏》中抄錄了《十註》,並對其進行了精心的校勘和考證,使其聲名鵲起,打破了自宋代以來主要以武學經典流傳的局面。孫驍的《孫子十記》也因此成為近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實用的《孫子兵法》讀本。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孫子兵法》手稿。據專家考證,它的成書至少比歷史記載早了幾十年。它使我們註意到:(1)現行版和簡化版除了個別句子的順序有所改變和詞語的增減外,基本相同。(2)宋代以前的古籍語錄雖有引用、改動、增刪,但仍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古籍的原貌,比現在的更接近於簡化本。(3)雖然宋代以來的各種版本之間存在差異,但與簡化本相比,這些差異微不足道,很多都是抄寫、重刻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