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裏的壹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裏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壹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裏。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裏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裏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壹次,父親病重,魯迅壹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壹個“早”字,心裏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壹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裏,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裏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裏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裏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每當他氣喘籲籲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壹次戰勝了困難,又壹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壹定加倍努力,做壹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裏的壽鏡吾老師,是壹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難魯迅留下深贏得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壹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以小說創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雜誌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其後,魯迅連續發表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仿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魯迅逐漸放棄了計劃中的長篇小說創作,轉向雜文寫作。魯迅後期小說結集為《故事新編》。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名篇叠出。他前期的小說往往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註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註意。”後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映射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灑脫,大異前期。
代表作有《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閏土等在中國婦孺皆知。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