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Terracotta Army;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是古代墓葬雕塑的壹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為奴隸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2012年6月9日,秦兵馬俑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成果公布。
西歷史博物館,是位於陜西西安的壹座國家級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裏程。陜西歷史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文物藏品成為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西安博物院位於陜西省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由文物展館區、小雁塔以及薦福寺為核心的歷史名勝區、園林遊覽區三部分組成。西安博物院總投資2.2億元(由國家投資2000萬元、西安市 *** 投資近2億元),占地面積245畝。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西安博物院在國內博物館(院)中獨樹壹幟,以千年古塔園林式遺跡休閑景區以及古都西安現代型歷史博物館而聞名。2010年3月31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參觀者憑任何能證明身份的證件都能領取門票壹張。
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雁塔為中心,整體按文物鑒賞、旅遊觀光、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區設計,形成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公園為壹體的歷史文化休閑場所。
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為我國最早興辦的高等學府之壹。其前身是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並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也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與“985工程”建設的大學之壹。西安交通大學是九校聯盟(C9即2+7大學,國際上稱為:中國常青藤盟校)成員、111計劃成員,珠峰計劃首批11所名校之壹。
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關帝廟興建的歷史頗早。據有關碑刻記載,遠在陳隋之際,解州關帝廟已經修建。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關公美化、聖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清朝末葉,該廟曾數次失火,損失慘重,但在民國年間又予以修復和重建。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之後,人民 *** 對解州關帝廟這座古老的建築群落極為重視,不僅將它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單位予以保護,而且壹再撥款,對這座廟宇進行維護修復,使之基本上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目前的解州關帝廟,總占地面積有七點三萬平方米之多,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占地面積之最。該廟宇眾多建築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沈浸於“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中軸線北端的主廟,是壹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築群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禦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牌坊組成,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內的主體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梁畫棟而又莊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中軸線南端的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壹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壹座。這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著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等。這些附屬建築,與主廟壹樣,無不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著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解州關帝廟,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而享譽華夏,揚名海外
西安東大街,調查報告,作文西安,壹座古老而又有歷史文化的名城。
這兒歷史悠久,有很多的名勝古跡都坐落在這裏。有“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環境幽雅的興慶宮;關中八景之壹"驪山晚照"的驪山……而我,對小雁塔特別感興趣。
今天,我有幸到薦福寺小雁塔進行考察。小雁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西安市友誼西路東段南側。唐文明元年睿宗李旦為其父高宗死後獻福而建的,原名"獻福寺"。
武則天天授元年改名為"薦福寺"。薦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壹。
唐中宗景龍年間於薦福寺所在的開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圖院中修造了15層的佛塔。因比慈恩寺的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之壹。
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裏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壹番韻味。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約43.3米高。
其平面呈正方形,各層南北兩面均開有半圓形拱門,塔內設有木梯,遊人由此登上塔頂可以飽覽西安市內風光。每層疊澀出檐,南北各開壹門,塔身從下而上,每壹層都依次收縮,愈往上愈小,全部輪廓呈現出嬌媚舒暢的錐形形狀,造型優美,比例均勻。
小雁塔為密檐式中空磚構建築,塔壁不設柱額,每層磚砌出檐,檐部叠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形秀麗,別具風格,塔身結構堅固,是我國唐代精美的建築藝術遺產。
西安東大街,調查報告,作文西安,壹座古老而又有歷史文化的名城。這兒歷史悠久,有很多的名勝古跡都坐落在這裏。有“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環境幽雅的興慶宮;關中八景之壹"驪山晚照"的驪山……而我,對小雁塔特別感興趣。今天,我有幸到薦福寺小雁塔進行考察。
小雁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友誼西路東段南側。唐文明元年睿宗李旦為其父高宗死後獻福而建的,原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改名為"薦福寺"。薦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壹。唐中宗景龍年間於薦福寺所在的開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圖院中修造了15層的佛塔。因比慈恩寺的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之壹。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裏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壹番韻味。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約43.3米高。其平面呈正方形,各層南北兩面均開有半圓形拱門,塔內設有木梯,遊人由此登上塔頂可以飽覽西安市內風光。每層疊澀出檐,南北各開壹門,塔身從下而上,每壹層都依次收縮,愈往上愈小,全部輪廓呈現出嬌媚舒暢的錐形形狀,造型優美,比例均勻。小雁塔為密檐式中空磚構建築,塔壁不設柱額,每層磚砌出檐,檐部叠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形秀麗,別具風格,塔身結構堅固,是我國唐代精美的建築藝術遺產。
歷史調查報告該寫什麽蚌埠地區名勝古跡調查報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壹顆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許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跡,許多美麗的故事曾傳遍淮河兩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跡幾盡磨滅,美麗的故事已被人遺忘。
作為淮河兒女,我們有必要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有責任宣傳它,並使之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騰飛作出貢獻。 關鍵詞 蚌埠 歷史文化壹、調查目的:眾所周知,蚌埠作為淮河流域的壹顆明珠,地屬中原腹地,也是聯結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的樞紐,交通十分便利。
蚌埠雖是個新興城市,但這塊土地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蚌埠市的中學生,為了更好的了解故鄉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它,並讓她為蚌埠的騰飛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開展了本項調查。
二、調查方法: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我們不但查閱了大量資料,而且做了實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們通過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掌握了壹部分資料,對蚌埠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蚌埠地區較有代表性的幾處古跡——禹王宮、卞和洞、白乳泉、湯和墓、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做了更深入的實地考察。 三、調查研究過程:⒈第壹階段(2001年10月):在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
如:《中國文化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安徽風光皖北風光》。通過網絡查尋。
相關網址:歷史博物館(://。bta。
。/travel/)。
通過查閱,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區歷史文化起源和發展的有關情況,為進壹步的調查研究提供了線索。⒉第二階段(2001年11月——2002年2月):實地考察蚌埠地區歷史文化遺跡,以驗證所查資料的真實性,了解這些古跡的現狀。
重點考察對象:①禹王宮(蚌埠與懷遠交界處的塗山上)②白乳泉、卞和洞(懷遠荊山上)③湯和墓(蚌埠東郊龍子湖畔)④明中都皇城、明皇陵(鳳陽縣境內)⒊第三階段(2002年2月):篩選、整理資料、圖片,總結成果,撰寫論文,反復修改,打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蚌埠是淮河流域的壹個新興城市。
最初是壹個小漁村,因盛產河蚌而得名。古書有雲,此地乃早期祖先“采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變為鳳陽縣西北邊陲的壹個小鎮。
短短壹百多年,如今,蚌埠已發展成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為祖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默默地做著貢獻。 蚌埠城市的歷史雖然不長,可這壹地區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
上至中國歷史上原始社會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過足跡,並在此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經歷,創業的艱難;……我們懷著對歷史的崇敬,摸著歷史的脈搏,開始了調查。 ⒈禹王宮禹王宮地處蚌埠與懷遠交界處,位於塗山之上,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豐功偉績所建。
塗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與荊山相峙,相傳為夏禹娶塗山氏女和會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壹代帝王啟的誕生地。
塗山古稱塗山氏國,並留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傳說塗、荊二山原為壹體,大禹治水時,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峽谷,並使之分離,今二山間尚有斷梅谷遺跡。
塗山頂建有禹王廟,始建年代不晚於唐代。廟有禹王殿、啟母殿。
兩側廂房陳列歷代修建的碑刻。庭內有壹株古銀杏樹,曾被雷火擊傷,樹中長出兩株桃樹,蔚為奇觀,人稱“樹中樹”,有詩贊曰:“山外有山都如畫,樹中生樹不知年”。
廟西南有壹石矗立,極目遠眺,宛如婦人正襟危坐,人稱啟母石,又稱望夫石。相傳大禹治水,終年奔波在外,其妻塗山氏女(啟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為石。
山上還有聖泉、靈泉、聚仙臺、臥仙石等景點。山下有禹會村、防風冢等遺址。
歷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堯臣、宋濂等都曾到此遊覽,留下大量詩文。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紀念夏禹誕辰,當地均舉行盛大廟會,延續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巖、抱玉巖,位於懷遠縣荊山東北麓。相傳為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獻玉歸隱之處,唐代詩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國,風疑古所聞。
良寶終風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詠其事。 石洞由巨巖覆蓋,天然巧成。
洞內寬闊如屋,可容數十人。巖壁刻有“青螺石帳”四字。
夏日暑氣不侵,冬季溫暖如春。古人有“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
洞口有亭,匾題“抱璞巖”,建於明萬歷年間。⒊白乳泉白乳泉又名白龜泉,位於懷遠縣城南荊山北麓,因傳說泉內有白龜而得名。
宋元祐年間,蘇東坡偕子出遊至此,見泉水濃白似乳,四時不竭,水滿杯而不溢,頗為奇特,譽為“天下第七泉”並留下“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詩句,後人遂改名白乳泉。經水質分析,泉水富含礦物質,表面張力大,故能滿出杯口而不溢。
泉左側有望淮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樓內四壁鑲掛歷代名流書寫的楹聯。泉右側有雙烈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
祠側有亭,名為半山亭。白乳泉現已辟為“乳泉公園”,成為蚌埠地區主要名勝之壹。
⒋湯和墓。
地名調查報告 小學生作文(400字以上)急!!!!!!!!!!!!地點:唐延路唐城墻遺址公園
來源:查資料、實地考察
報告內容:
唐長安城墻遺址公園位於西安高新區唐延路與灃惠南路間的帶形綠地內,南北全長3.7公裏,東西寬約120米。歷史上,這壹段唐城墻內有壹座城門--延平門,城墻遺址地表建築早已無存,僅有三處殘存地下約0.6米-1.4米深的夯土墻基,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長安城氣勢宏偉,規模浩大,這壹帶是唐長安城的西城墻遺址。公園以城墻遺址為界,充分利用現有樹種,通過不同的綠化、鋪砌等技術手法將公園劃分為“城內”和“城外”不同區域,強調“城內”的規整秩序和“城外”的自然野趣,再現了城墻、城壕、城門、裏坊、坊墻、城市街道等。從外至內,依次是當年的護城河、城墻、順城路和裏坊。
這裏壹邊石徑通幽、充滿野趣,另壹邊是郁郁蔥蔥的密林。
龍騰祥雲
傳說中的龍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它歷來代表著壹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能保佑您勢傾天下,大權在握!
寶相吉紋
寶相花是唐代裝飾紋樣之壹,壹般以某種花卉為主體,中間鑲嵌形狀不同、大小有別的其他花葉,又稱“寶仙花”“寶花花”寓意喜慶吉祥。
歲寒三友
蒼松隱映竹交加,有千樹玉梨,很美麗。
在城墻遺址上建公園,真是創舉。我真要贊嘆人們的智慧!
大雁塔觀察報告500字左右大雁塔位於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壹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壹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壹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
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壹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
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壹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壹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 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後而建。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後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唐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
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鬥,並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
明代在塔外包砌壹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後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歷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
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裏,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
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築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說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於1961年頒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內,矗立著古樸雄偉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現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視為古城的象征。
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的唐代著名古塔。 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樓閣式磚塔采用磨磚對縫,磚墻上顯示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墻壁開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風格。
據史書記載,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後祈求陰福所造,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附近環繞曲江池、杏圓和樂遊原,風景秀麗迷人。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壹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自印度歸來,帶回大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為了供奉和儲藏這些寶物,而親自設計並指導施工的。
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曾排除九九八十壹難前往西天取經。唐高宗和唐太宗曾親自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底面積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磚臺上,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壹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整個建築氣魄宏大,格調莊嚴古樸,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是唐代建築藝術的傑作。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鹼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自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凈理了可悟,騰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鳴。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
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壹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的題下“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並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
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壹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到了慈恩寺,人們自然。
歷史考察報告封禪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禮。
它起源於春秋至戰國時期,是當時齊、魯的儒生為適應兼並爭霸趨於統壹的形式而提出的祭禮。他們認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無上的天帝。
封是祭天,禪是祭地。泰山封禪,便賦予了帝王取得上天承認、證明自己是“天子”的神聖意義。
封禪大典便成了泰山獨有的古老禮儀,也構成了泰山崇拜與信仰的重要內容。由於這為種禮儀的執行者是歷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註目,其影響更為深遠,形成了從傳說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貫穿於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延綿相續的禮儀傳統。
歷次封禪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有遠古七十二帝王朝拜泰山的記載。
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被視為國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成為歷代帝王狂熱追求的盛事。據史書記載,自秦代到清朝2000多年間,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到泰山封禪,歷代帝王通過封禪、朝拜泰山,樹立了皇權國威,而泰山因帝王封禪成為國家祭天聖壇的象征。
秦始皇封禪秦朝統壹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壹。
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
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奉高縣。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冬,武帝南巡。次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春月還至泰山,四月封禪。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正月,武帝東巡海上。四月還至泰山,舉行第三次封禪。
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三月,武帝至泰山舉行第四次封禪。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三月,武帝至泰山,舉行第五次封禪。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武帝由鉅定還至泰山,舉行第六次封禪。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余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
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
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裏,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
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裏處建圓丘狀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
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
封禪禮沿襲乾封四制。封禪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壹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銘》,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颋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
中宗紹復,繼體不定。上帝眷佑,錫臣忠武,底綏內艱,推戴聖父。
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
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唐玄宗禪社首玉冊文:惟開元十三年,歲次乙醜十壹月辛已朔十壹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於皇地只:臣嗣守鴻名,膺茲丕運,率循地義,以為人極,夙夜祗若,迄未敢康。賴坤元隆靈,錫之景佑,資植庶類,屢惟豐年。
式展時巡,報功厚載,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瘞禮,式表至誠。睿宗大聖真皇帝配神作主。
尚饗。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
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
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宋真宗玉牒文: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