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
杜甫(公元712-770),珙縣(今河南珙縣)人。祖父杜是初唐著名詩人。35歲之前,杜甫遊學遍吳越齊趙,考中進士。玄宗天寶五年進京做官,被困長安10年,才得到壹個看管兵器的小官職。不久,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失陷。隨家人逃到陜北,得知太子恒力在靈武(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即位後,將家人安置在夔州(今陜西省富縣)外的羌村,只身前往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虜,送往長安。次年初夏,冒著生命危險逃亡,投奔靈武。肅宗任命他為左侍衛長,但不久他因為某種原因被貶為官員。由於生計所迫,他棄官隨家人西去投奔親友,後被流放成都。在他的朋友嚴武的推薦下,他被任命為幕府和袁外郎(後來被稱為“杜工部”)的參謀。戴宗於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離開川南,途中在夔州逗留兩年,至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出峽,漂泊於湖北、湖南壹帶。大理5年病逝於湘江舟。在儒家道統的影響下,杜甫樹立了“尊君,後使風俗純”的理想。當他的理想受到戰爭和生活的挫折和折磨時,他逐漸認識到封建社會的嚴酷現實,憂國憂民的思想逐年增多。面對祖國的苦難和人民的疾苦,他們寫下了許多激動人心的詩篇。即使是表達個人情感的作品,也總是與現實緊密結合,形成壹種壓抑、失意的風格。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是壹位具有傑出藝術才華的詩人。他對詩歌藝術認真細致。不管妳說什麽,妳們互相學習,推陳出新。他的詩風客觀嚴謹,充滿生活氣息,詩意濃厚,把中國古典現實主義詩歌藝術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他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壹,是歷代進步詩人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