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shāngqki 17【中國針灸大辭典】
3.總結壹下,高曲是經絡穴位的別稱,即上曲[1]。出於“準備壹千塊錢。”
穴位上曲漢語拼音上曲羅馬拼音上曲美國英語翻譯名稱貿易***安的音樂
國家
壹代
編號中國KI17日本法律17
莫蘭特R17野夫德國N17英國K17美國Ki17
上曲是穴位的名稱(Shāngqū KI17)[2]。針灸經典。別名高曲[3]。屬於足少陰腎經[2]。上曲是沖脈和足少陰腎經的交點[2][3]。上為金音,大腸屬金,曲線彎曲,故名上曲[2]。上曲穴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疾病,如腹部積聚、腸電切痛、厭食、腹瀉、便秘、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現代上曲穴常用於治療胃痙攣、腸絞痛、腹膜炎、食欲不振、黃疸、胃炎、胃痙攣、胃下垂、腸炎、痢疾等。
4.上曲穴別名為高曲(備急用之方)、上谷(針合)、上舍(針刺(南京))。
5來源《針灸經典甲、乙》:積於腹,時痛,商樂。
6穴位名稱解釋為金聲,大腸屬金,曲線彎曲,故名上曲[2]。
商為秋金之序,六氣為陽明。屈,有直、彎之意,深藏板彎之象。它是指肺商之氣絡大腸經,隨食欲而下,使食物落入腸曲和胃腸回旋處的現象。此穴內部位於胃與大腸之間,胃腸道有屈曲之象,故名“曲”。胃和大腸都屬於陽明燥金經,都屬於喜燥惡濕的性質,都有秋商之氣,所以稱為“上曲”。商演點的表現是在瞿巖點內的位置。而且這壹點與足陽明的太乙門平起平坐,第二點也是歪歪扭扭,有貓膩。“二丫”魚腸為B,以貼合人體腸道。《禮記·月令》另註:“秋和,則商和。”此穴治療的疾病大多屬於胃腸疾病,尚進之氣是通過胃腸的旋律從外界獲得的。[4]
具體的上曲穴是足少陰腎經與沖脈的交點。
8上腹部[5]
9高曲穴定位標準:上曲穴位於上腹部,臍上2寸,前中線旁0.5寸[6]。
上曲穴位於上腹部,臍上2寸,前中線旁0.5寸。仰臥取穴[2]。
上曲穴位於腹部中線臍上2寸處,距臍0.5寸(類比畫經翼)[3]。
另外,據說是臍上1寸,邊上0.5寸(針灸A&B經典);肚臍1寸,側開1.5寸(《針灸銅仁穴經》)。
足少陰腎經上曲穴的定位
上曲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曲穴在上腹部(肌肉)的位置
上曲穴在上腹部(臟腑)的位置
上曲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取仰臥位10高曲穴,俞上2寸,下脘旁0.5寸。
上曲穴位於上腹部,臍上2寸,前中線旁0.5寸。仰臥取穴[2]。
仰臥位,胸劍接於臍線下1/4與上3/4的交點時,取穴於外側中線0.5寸處[7]。
11上曲穴下高曲線穴位解剖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八、第九和第十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分布。腹壁上下都有動脈和靜脈的分支。第九肋間神經分布。腹直肌鞘的前層和後層在腹直肌內緣匯合,向內遷移至腹部白線。在穴位的深部,腹腔內對應的器官是大網膜和小腸,在胃飽的時候可以到達這個穴位的深層表面。
11.1水平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2]。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11.2穴的神經血管淺層分布有第九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和臍周靜脈網,深層分布有第九肋間神經的肌支和腹上、下動脈的分支[8]。
第九肋間神經分布,有腹壁上、下動、靜脈的分支穿過[3]。
12高曲穴的功效與作用高曲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腸化滯的作用[2]。
上曲穴有健脾和胃、消積止痛的功效。
上曲穴是腎經和脈的交匯處,具有調理腸胃的功能,主要用於腹痛、腹瀉、便秘等[4]。
13高曲穴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等疾病,如腹積、腸電切痛、厭食、腹瀉、便秘、腹脹、腹痛、厭食,現代上曲穴常用於治療胃痙攣、腸疝氣痛、腹膜炎、厭食、黃疸、胃炎、胃痙攣、胃下垂、腸炎、痢疾等。
上曲穴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病,如腹部積滯、腸電切痛、厭食、腹瀉、便秘等[2]。
上曲穴主要用於腹脹、腹痛、食欲不振、腹瀉、便秘等[3]。
上曲穴主要用於腹痛、腹瀉、便秘[8]。
上曲穴主要用於治療腸道疾病:腹痛、腹脹、腹瀉、便秘。
現代常用上曲穴治療胃痙攣、腸絞痛、腹膜炎、厭食、黃疸等[2]。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痙攣、胃下垂、腸炎、痢疾、便秘。
14針灸方法14.1針法壹般為0.5 ~ 1.0寸[2][3]。
直刺1 ~ 1.5寸[7][8],局部有酸脹感,可波及上腹部[7]。
註意:上曲穴不宜深刺,以免刺傷胃[7]。
14.2艾灸可以艾灸[2][7][8]。
艾條灸3 ~ 5強,或艾條灸5 ~ 10分鐘[3]。
艾條灸或溫針灸3 ~ 5歲,艾條灸10 ~ 15分鐘。
15高曲穴上曲穴與中脘、足三裏穴配伍具有調理腸胃的作用,主要用於胃痛、腹痛。
上曲穴有分支溝,生長豐富,具有清三焦、調腸腑的功能,主要用於治療腹脹、便秘。
上曲與中丸、上巨虛、枳鉤同用,治療便秘[7]。
上曲與中脘、內關、足三裏配伍治療惡心嘔吐[7]。
16針灸經典A、B:脈沖足少陰會文獻綜述。積在腹部,有時候會疼。
針灸集英:紅眼病的痛苦始於內眥。
銅仁腧穴針灸經典:積滯於腹,切痛於腸,不思飲食。
針灸:腹痛,腹積,急痛,腸痛,不思飲食,目赤內眥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