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釣魚”這個詞在歷史上很早就出現了。用京劇《法門寺》裏劉的壹句臺詞來說就是“自古有之”。
從漢字“魚”來說,甲骨文寫的是魚的形狀(註:電腦沒有這個象字);“釣魚”,甲骨文的寫法似乎是尼龍釣魚的形狀(註:同上)。《說文解字》“魚,水蟲也”。
“釣魚,釣魚也”。《周易》的系詞是“拴繩成網,出租捕魚”。所以從古文字和古籍的角度來看,“魚”和“漁”兩個字讀音相同,同源,詞性不同。“魚”,水生動物的壹種,是名詞,也是動詞,用法不同。有人說“釣”字可以指釣魚,結構是名義上的。必須有條件。名詞必須加在第壹個“漁”字之後,如“漁父”、“漁翁”、“漁梁”(水域周圍的漁場)、“漁船”、“漁場”等。其實前面的“釣”字還是動詞。二是要和其他名詞連用,主要是“柴”字。比如漁樵農耕,(打魚,劈柴,種田,讀書),出自《漁樵物語》(松源的名字),《漁樵同行》(劉曉偉的詩)等等。從漢字中四字構成的短語結構來看,壹種是四字分為前後結構相同的兩組:動賓(名詞)|動賓(名詞),如“等兔”、“嚇蛇”。劇名中有很多這樣的形式,比如擊鼓|罵曹、開車|勇士、尋山|打車、尋孤|救孤、審頭|刺湯、參軍|離窯、劈山|救母、遊園|做夢等等。“釣魚殺全家”也屬於這壹類。自然是名詞“魚”。
從劇情來看,《釣魚殺壹家》第壹部劇情以“釣魚”為主,劇中人的歌詞也多次涉及“釣魚”:“父女以釣魚為生”、“父女在河裏釣魚”、“今天我釣到了幾條鮮魚”、“他曾勸我忘掉釣魚”、“我不該在家閑坐著釣魚”。甚至“桂掌舵者,其父撒網”還說“釣魚”。
有人說“釣”就是“釣魚”的意思,但在中國戲劇中,父女倆就是“魚”。他們是壹起打的嗎?肖恩和老師確實打了起來,但是誰被打了呢?呂確實演過《捕魚》,但在當時,這不是壹部戲,也不是主要情節。就像《戰馬超》裏的“打”和《迷失空間斬》裏的“打王平”,都是幕後處理。
總之,從文字、中文、劇情來看,是“釣魚殺全家”而不是“釣魚殺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