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先秦儒家重要經典之壹,是關於人類思想和宇宙本質規律的學問,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壹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聖經》,東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對中國後代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建築、醫學、音樂、繪畫、日常生活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關於《周易》的作者和成書時問,舊傳伏羲始畫先天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記》司馬遷語),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周易》乃周文王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認為《周易》不是出自壹人之手,而是商周之際的壹批巫官、史官和蔔官,參照世代相傳、不斷積累的占筮資料和社會生活經驗逐步整理加工而成的。現代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周易》帛書,就與現存的《周易》不盡相同,就是壹個例證。不過,把《周易》定為商周之際成書,是沒有爭議的。
《周易》包括《易經》與《易傳》兩個部分。
《易經》由六十四卦組成,每卦裏有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個部分。它不僅講占筮、預見吉兇成敗,而且涉及古代的歷史事件、戰爭情況、生產經驗、商業貿易、婚姻習俗、宗教祭祀、民間歌謠等廣泛內容,從而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蘊藏著古代占筮、宗教、神話、藝術、文學、科學、哲學、史學等諸方面的資料。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它通過壹種特殊的圖象符號系統和文學解釋系統表達獨特的樸素的辯證思維方法——陰陽互補方法。
《易傳》主要是對《易經》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方法進行新的闡發,以揭示六十四卦的內在根據與聯系,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十篇。《易傳》將《易經》中的“壹壹”、“壹”兩個符號代之以“陰”、“陽”壹對範疇,將經驗的具體轉化為哲學的抽象,更明確地闡發了陰陽互補方法的內涵與實質。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周易》之神奇奧妙,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註意。我們研究《周易》的態度,應該是“繼承”和“創新”。繼承《周易》豐富的文化遺產,必須把它與新的東西融合,賦予它原來所沒有的新東西。
目錄
周易全書:第壹冊
前言
周易註譯與解析
上經
乾卦第壹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訟卦第六
師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壹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謙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隨卦第十七
蠱卦第十八
臨卦第十九
觀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壹
賁卦第二十二
剝卦第二十三
復卦第二十四
無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頤卦第二十七
大過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離卦第三十
下經
鹹卦第三十壹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壯卦第三十四
晉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損卦第四十壹
益卦第四十二
……
傳文
彖辭傳
象辭傳
系辭傳
周易全書:第二冊
周易全書:第三冊
周易全書:第四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