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太壹丹簡介

太壹丹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壹丹 2.1 處方 2.2 功能主治 2.3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2.4 摘錄 3 《楊氏家藏方》卷三:太壹丹 3.1 處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3.5 摘錄 4 《傳信適用方》卷上 4.1 組成 4.2 功效 4.3 主治 4.4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4.5 制備方法 5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5.1 太壹丹的別名 5.2 組成 5.3 主治 5.4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5.5 制備方法 5.6 附註 6 《聖惠》卷二十五 6.1 組成 6.2 主治 6.3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6.4 制備方法 6.5 用藥禁忌 6.6 附註 7 《幼幼新書》卷三十九引《養生必用》 7.1 太壹丹的別名 7.2 組成 7.3 主治 7.4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7.5 制備方法 7.6 附註 附: 1 古籍中的太壹丹 1 拼音

tài yī dān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壹丹 2.1 處方

天南星(炮)、烏蛇(酒炙.取肉),各三錢;天麻(去蘆.酒浸壹宿)、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根.節),各半兩;幹蠍(微炒)壹錢半,白附子(炮)三錢半,白僵蠶(去絲.嘴.炒)四錢。

已上為細末,以水壹升,調浸三日,以寒食面壹鬥拌勻,踏作僸,須六月六日,以楮葉罨七日取出,逐片用紙袋盛,掛當風,十四日可用,每僸末壹兩,入下項藥:

琥珀(研)壹錢,辰砂(研飛)六錢,雄黃(研飛)三錢,甘草(炙.為末)半錢。

上合研勻,煉蜜和圓,如雞頭大。

2.2 功能主治

治小兒諸風驚,潮發搐搦,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及壹切虛風,並皆治之。

2.3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壹圓,溫水化下,不計時。

2.4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楊氏家藏方》卷三:太壹丹 3.1 處方

天南星120克(銼,炒赤,勿令焦)石膏120克 幹葛(取粉)105克 前胡60克 川芎60克 白僵蠶(炒,去絲、嘴)白附子(炮)防風(去蘆頭)各30克

3.2 制法

上藥為細末,用生姜自然汁糊和為丸,每兩作10丸,陰幹。

3.3 功能主治

治傷寒傷風,肢節煩痛,憎寒壯熱,或發熱惡寒,似瘴非瘴,煩躁迷悶,面色紅赤,頭痛如破。

3.4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細嚼,用蔥白、薄荷茶送下,不拘時候。服之微汗出,立愈。

3.5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三

4 《傳信適用方》卷上 4.1 組成

川芎、川烏(去皮尖)、草烏(去皮尖)、白芷、白附子、黑附子(去皮臍)、細辛(去葉,洗)、半夏(洗)、天南星(洗)、天麻等分。

4.2 功效

消風化痰,清頭目,利胸膈。

4.3 主治

諸風及癱瘓偏風,手足頑麻,肢節緩弱,骨肉疼痛;並治頭風;偏正頭痛,項頸拘急,頭旋目暈,嘔吐痰水,或耳鳴耳聾,風痰上盛;及傷風、傷寒,頭疼不可忍者。

4.4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粒,茶、酒任嚼下;荊芥、薄荷茶亦得。如傷風、傷寒,頭目昏疼,用生蔥白1莖同嚼,熱茶清送下,不拘時候。

4.5 制備方法

上並生為細末。如藥20兩,即入白面20兩,同拌勻,滴水為丸,如彈子大,日中曬幹。

5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5.1 太壹丹的別名

太乙丹

5.2 組成

禹余糧(醋淬)1兩(研),玄精石1兩(研),金星石1兩(研),銀星石1兩(研),陽起石1兩(研),紫石英1兩(研),白石英1兩(研),甘鍋石1兩(研),磁石(燃,醋淬7遍)1兩(研),礞石1兩(研),消石1兩(研),硫黃1兩(研),丹砂半兩(研),乳香半兩(研),膩粉半兩(研),阿魏2錢,巴豆(去皮,生用)70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70粒。

5.3 主治

傷寒結胸,心下痞硬不通。

5.4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麩炭火上燒存性,入膩粉1錢匕,蜜水化下;吐瀉轉筋,伏陰厥逆,生姜、蜜水化下。

5.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糯米飯為丸,如彈丸大。

5.6 附註

太乙丹(《普濟方》卷壹四壹)。

6 《聖惠》卷二十五 6.1 組成

川烏頭(生用,去皮臍)1兩,幹蠍(微炒)1兩,白僵蠶(生用)1兩,天麻1兩,天南星(生用)1兩,羌活1兩,躑躅1兩,朱砂(細研)1兩,乳香1兩,白附子半兩(生用),附子(去皮臍,生用)半兩,牛黃(細研)半兩,雄黃(細研)半兩,安息香1兩半,麝香1分(細研),白花蛇肉2兩半(酒浸,炙微黃),龍腦半分(細研)。

6.2 主治

壹切風。

6.3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以溫酒送下。

6.4 制備方法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別以麻黃5兩(去根節,搗碎),以酒5升,煎至2升,去滓,入糯米粉1兩,更熬成膏。次下諸藥末為丸,如綠豆大,以膩粉內滾過,令幹。

6.5 用藥禁忌

忌動風物。

6.6 附註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太乙丹”。

7 《幼幼新書》卷三十九引《養生必用》 7.1 太壹丹的別名

太乙丹

7.2 組成

丙丁膏,曲1兩,朱砂,雄黃少許,琥珀2錢,甘草末2錢。

7.3 主治

小兒諸風驚癇,潮發搐搦,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及壹切虛風。小兒百病。

7.4 太壹丹的用法用量

口服。

7.5 制備方法

煉蜜為丸,如雞頭大服。

7.6 附註

太乙丹(《衛生總微》卷五)。《局方》本方用法:每服壹丸,溫水化下,不拘時候。

古籍中的太壹丹 《太平聖惠方》:[卷第二十八]治冷勞諸方

皮。看似微黃色。即日治冷勞。大腸轉泄不止。神效太壹丹方。禹余糧(四兩火燒令赤、於米醋內淬、如此七遍...

《聖濟總錄》:[卷第二十五]傷寒痞滿

英坩堝石磁石(醋淬七遍)礞石硝石硫黃(各壹兩研)丹砂乳香膩粉(各半兩研)阿魏(二錢)巴豆(去皮生用...

《普濟方》:[卷壹百九十五黃疸門]黃疸(附論)

治寒熱黃膽。濕瘴。(本草)取端午日南行豬苓。合太壹丹是也。治黃膽百藥不瘥。(本草)用驢頭壹枚。煮熟...

《普濟方》:[卷二百五十六雜治門]雜病

日去皮心出油用壹兩)幹姜(壹兩炮令熟)煮面糊為丸太壹金華散(出王氏博濟方)木香官桂(去皮)白幹姜陳皮...

《幼幼新書》:[卷第十]壹切驚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