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第二冊後面是“[附錄1]簡繁體對照表”
網址/gudaihanyu/064.htm
2.古代漢語篇《古代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和簡化字》
繁體字和簡體字
簡化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漢代人使用的簡化字很多。北魏時,亂字已經簡化為亂字,和現在出版的簡化字是壹樣的。宋元以來,簡化字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得到進壹步發展。當今中國流行的簡化字,大部分都是壹代壹代傳下來的。
學習古代漢語,既要掌握簡化字,也要掌握繁體字。因為古籍中常用繁體字(註:為了方便學習,我們在本書後面附上簡體字和繁體字對照表,以供參考。)。學習繁體字時,要註意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三個關系:
第壹,絕大多數簡化字和繁體字是壹壹對應的關系,我們只需要記住繁體字就可以了。例如:
愛:愛:停:做:做:送:交礬:礬繭:繭:偷:偷竈:竈官:官糞:只有少數是壹對二或壹對三或壹對四的關系。例如:
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時例如:
畬族:畬族古今人物。
推薦:推薦古代通用汽車。
誇:誇古通。
勇:顧雍童勇。
Rev:rev的rev就是rev。
Net: Net是Net的原詞。
氣:氣是氣的本質,氣是氣的本質。
李:李古體。
五谷:五谷的異體字。知道了這些關系,就可以知道這些字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只是今天簡化了,只選擇筆畫少的,筆畫比較復雜的就棄之不用了。千萬不要以為“舍”字在古代就應該是“舍”,在古代就應該是“薦”。這樣看來,是個錯誤。
再次,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本來意義就不相幹,或者明顯不同。就因為是同音字,就采用了簡筆畫。也就是說,在古籍中,原本不同的兩個字(或三個字)被簡化混為壹個。這種情況最值得註意。如果用簡化字代表的字義來解釋古籍,就會產生誤解。現在分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1)以後,先秦少數古籍中用“後”字代替“後”,但並不常見,後代壹般也不再常見。至於“君主”和“女王”的含義,絕對不能寫“女王”。《孟子·惠亮·王霞上》:“書上說:‘探我之後,必是蘇聯’!”兩個“後”字都是指商湯。《左傳》三十二年公墓中的“侯”字也指君,這些字壹定不能寫成“侯”。
(2)適在古漢語中,“適”和“適”是根本不同的詞。【宜】音ú,宜音石。《論語》問:“南宮詩問孔子……”這裏的“是”不是“是”字。在宋朝,有人叫石紅。如果妳不知道這個地方和“健身”的區別,妳就錯了。
(3)在古代漢語中,“征”字除了在征(稅)的意義上,從來沒有混淆過。“征兵”就是旅行(尤其是在國外服役)和征服。征是征,征是征,征是征;它也是音樂中的五個音調之壹(在這個意義上使用時發音為zhǐ)。比如《論語·八蜀》中“李霞我能言,齊不足以征”中的“征”壹定不能寫成“征”;《戰國策》中“變卦之聲”的“征”絕不能用“征”來代替。另壹方面,《左傳》四年“王召南征而不再”中的“征”不能改為“征”;《周易》中的“不再夫”不能寫成“夫”。
(4)余數“余”是第壹人稱代詞,“余”是余數的意思。在古籍中,如果兩個字都寫成“於”或“於”,很多字就不解釋了。比如屈原《離騷》和《仆婦愁比馬懷西》中的“余”字,如果換成“余”,《馬鈺》就不行;如杜甫的詩“隔著籬笆叫他,把壇子倒幹?”換成了“余”,那就變成了“盡我所能杯”。
這樣的案例很多,只能舉壹角。總之,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只有了解簡化字和繁體字的關系,才能有效地掌握它們,正確理解古代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