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百喻經的簡介

百喻經的簡介

《百喻經》,舊題《百句譬喻經》,四卷(或作五卷),是用寓言以申教誡的壹部著作。

本書為第五世紀印度僧伽斯那所集。書末有作者的後記六頌。頌後記雲:“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花鬘》竟。”《癡花鬘》當是本書的原名。宋元明藏本第壹喻前有序品三百余字,說佛在王舍城鵲封竹園,為異學梵誌五百人說此經,與僧伽斯那跋頌不符,顯然是後人所加。本書的寫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學的盛時,也是有名的《五卷書》(婆羅門學者所撰用來教授貴族子弟的壹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時代,可謂應時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現在沒有發現它的梵本。

本書譯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聰慧強記,能誦大小乘經十余萬言。僧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誦習,並深明其意義旨趣。他於南齊建元初(479)來建業,住毗離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譯出此書,同時並譯出《須達長者經》及《十二因緣經》各壹卷,後於建業止觀寺攝受徒眾,甚為有名,中興二年(502)寂於止觀寺。

本書於十二部經中,屬於譬喻壹類,每篇都有喻和法兩部分合成。喻是壹篇簡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顯示的教誡。這些寓言主要描寫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諷刺性,也可以作笑話看。僧伽斯那在跋頌中說:本書以戲笑的方法來闡明佛法,如以苦藥和石蜜,雖損蜜味,但主要是為了治病。先講笑話,後講佛法,如先服吐下藥,後以酥滋潤身體。笑話裏包含佛法,如樹葉裹阿伽陀藥,希望讀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藥,而拋棄戲笑的樹葉。但本經各篇所述的寓言,可能都是從前民間所流傳,後為佛教學者采取應用。在漢文大藏經中現存的譬喻經,除本書外,還有道略集《雜譬喻經》壹卷,姚秦鳩摩羅什譯,道略集《眾經撰雜譬喻》二卷等。本書的治鞭瘡喻、蛇頭尾***爭在前喻、蹋長者口喻、劫盜分財喻,就和《雜譬喻經》的第二十三、二十五、十四、十六四喻相當。又愚人集牛乳喻、見水底金影喻,又和《眾經撰雜譬喻》的第六、四十兩喻相當。它們在源流上可能有些關系。但從結構上看,其余的譬喻經,都不如本書所述的齊整。

本書的內容,四卷本中,第壹卷二十壹喻,第二卷二十喻,第三卷二十四喻,第四卷三十三喻,***九十八喻。以百喻為名,當系舉其大數而言。再歸納各喻的意趣,可為三類:

壹、其中對治煩惱的,有十種:(壹)對治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債半錢喻等七喻,(二)對治嗔的,有第十三說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幹為折樹枝所打喻等四喻,(三)對治癡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庫喻、第九嘆父德行喻等十九喻,(四)對治慢的,有第二十八為婦貿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五)對治疑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嘗庵婆羅果喻兩喻,(六)對治身見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寶篋鏡喻等四喻,(七)對治邊見的,有第六十壹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兩喻,(八)對治邪見的,有第五十八兩子分財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竇喻兩喻,(九)對治見取的,有第四婦詐稱死喻、第五渴見水喻等三喻,(十)對治戒禁取的,有第壹愚人食鹽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漿喻等八喻。

二、其中對治惡行的,有四種:(壹)對治慳吝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歡喜丸喻等四喻,(二)對治犯戒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殺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三)對治邪命的,有第三以梨打頭破喻、第七認人為兄喻等七喻,(四)對治懈怠的,有第十五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第四十七貧人作鴛鴦鳴喻等五喻。

三、其中開示法義的,有二種:(壹)開示空義的,有第四十九小兒爭分別毛喻、第五十二伎兒作樂喻等五喻,(二)開示壹乘的,有第二十二入海取沈水喻、第二十四種熬胡麻子喻等四喻。

總括本書意趣,要在對治煩惱,勸行布施、持戒、凈命、精進、兼明緣生、無我和壹乘的道理,所以它是通於大小乘之作。譯文筆調樸實而明朗,在我國古籍中可算是優美的壹種。

本書的單行本有1914年金陵刻經處刻本,分上下兩卷,系魯迅斷句,⑹┳士壇傘?926年王品青校訂改名《癡花鬘》於上海印行。魯迅為作題記,雲:“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即翻為華言之經中亦隨在可見。明徐元大輯《喻林》頗加搜錄,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按:《喻林》分五百八十門,采《百喻經》五十喻,收入二十七門中)。佛藏中經,以譬喻名者,亦可五、六種,惟《百喻經》最有條貫。……王君品青愛其設喻之妙,因除去教誡,獨留寓言。又緣經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花鬘》竟’語,即據以回復原名,仍印為兩卷。嘗稱百喻,而實缺二者,疑舉成數,或並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為二事也。尊者造論,雖以正法為心,譬故事於樹葉,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牽,今則已無阿伽陀藥,更何得有葉裹?出離界域,內外洞然,智者所見,蓋不惟佛說正義而已矣。”另外,只取本書寓言改寫為語體的《百喻經故事》,有馮雪峰和倪海曙兩人之作,先後於1949年、1957年在上海印行。

百喻百喻,以百個左右之故事以喻經理。

如不造壹樓而得二層喻,即是壹富家見別人家樓閣好,二樓更甚,是以造樓,卻謂工匠“不作壹樓,只作二層”,夫有不造壹而得二者乎?

又如蹋長者口喻。某富家有奴欲謅主人,每次主人唾出口落地,都被他人搶而蹋去,心下郁悶。某次主人唾欲出口,此奴舉腳蹋之,正中主人口鼻,旁人問其故,回曰“每常不及,猶是之故,是以先蹋”。

我向大家介紹的《鑒正——〈百喻經〉的演義與證悟》是壹部在眾多佛經中少有的通俗入門讀物。書中故事短小生動,設喻巧妙,文學性、可讀性甚高,對佛教術語的解釋細致富於哲理,不僅能幫助普通大眾理解深奧的佛法義理 ,還能使人讀後對人生有所感悟,心靈得到蕩滌,“除去教誡,獨留寓言”,也是壹部既親民又不失深刻的佛教文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