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不記人過》
原文: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皆服其量。
譯文: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2. 《不記人過》文言文閱讀答案1.解釋下列句中紅色字。
①不喜計人過
②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③是小子亦參政耶
④同列猶不能平
⑤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古義:_______ 今義: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對象是誰?請用直線對應連接起來。
①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日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問之何損 C.呂蒙正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時人皆服其量。
4.請簡要談談妳對“不計人過”的看法。
1.答案:①過失②經過③這④還,仍⑤古義:聽;今義:嗅。
①“過”的解釋可以聯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人恒過,然後能改”解釋為“過失、錯誤”。②參照①的解析。③“是”在這古漢語中大多不作判斷動詞講,而作指示代詞,應解釋為(……隱藏……)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1)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窮問 窮: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從呂蒙正的言行中,妳得到什麽啟示?
答案
1、(1)假裝 (2)窮盡
2、與呂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追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就制止了他們。
3、(1)對待別人的不敬和缺點錯誤,應該像呂蒙正那樣寬容大度。
(2)不應當過分計較和胸襟狹窄,容不下他人。
翻譯: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朝中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我不知道妳的問題是什麽,隨便找的
3. 描寫人物的文言文(含譯文)1.司馬光好學
《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 “ 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 “ 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
2.
4. 助人為樂的古文經典二鵲救友
原文 某氏園中,有古木,鵲巢其上,孵雛將出。壹日,鵲徊翔其上,悲鳴不已。頃之(4),有群鵲鳴漸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鵲對鳴,若相語狀,俄兒揚去。未幾,壹鸛(ɡuàn)(1)橫空而來,“咯咯”作聲,二鵲亦尾其後。群鵲見而噪,若有所訴。鸛又“咯咯”作聲,似允所請。鸛於古木上盤旋三匝(zā)(2),遂俯沖鵲巢,銜壹赤蛇吞之。群鵲喧舞,若慶且謝也。蓋(3)二鵲招鸛援友也。
譯文
某人的花園裏有壹株古老的樹,喜鵲在上面築巢,母鵲孵出來的小鵲已快成為幼鳥了。壹天,壹只喜鵲在巢上徘徊飛翔,不停地發出悲傷的嚎叫。壹會兒,成群的喜鵲都漸漸聞聲趕來,聚集在樹上,兩只喜鵲仍然在樹上對叫,像在對話壹樣,不壹會兒又揚長而去。又過了壹會兒,壹只鸛從空中飛來,發出“咯咯”的聲音,兩只喜鵲跟隨在它後面。喜鵲們見了便喧叫起來,好像有話要說。鸛又發出“咯咯”的叫聲,似乎在答應鵲的請求。鸛在古樹上盤旋了三圈,突然向鵲巢沖了下來,叼出壹條紅蛇並吞了下去。喜鵲們歡呼了起來,像在慶祝,並向鸛致謝。原來兩只喜鵲是去找鸛來救朋友的啊!
##########################################
阮裕焚車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⑴。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⑵。阮後聞之⑶,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⑷?”遂焚之⑸。
阮裕在剡縣的時候,曾經有壹輛非常好的車子。(即使這樣,)只要有人想借用阮裕的車子,他都會借。有壹個人要為母親送葬(而需要用車),心裏想要借車卻不敢(對阮裕)說。阮裕後來聽說了這件事,嘆息說:“我有車卻讓人不敢來借,要車還有什麽用呢?”於是,(阮裕)把那輛車燒毀了
5. 求文言文的名人傳記高 柔
高柔字文惠,陳留 人也。柔從兄幹,袁紹甥也,在河北呼柔,柔舉家從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為管長。縣中素聞其名,奸吏數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臨政,吏嘗有非,猶尚容之。況此諸吏,於吾未有失乎!其召復之。”鹹還,皆自勵,鹹為佳吏。高幹既降,頃之以並州叛。柔自歸太祖,太祖欲因誅之,以為刺奸令史;處法允當,獄無留滯,辟為丞相倉曹屬。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舊法,軍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猶不息,更重其型。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給官,主者奏盡殺之。柔啟曰:“士卒亡軍,誠在可疾,然竊聞其中時有悔者。愚謂乃宜貸其妻子,壹可使賊中不信,二可使誘其還心。正如前科,固已絕其意望,而猥復重之,柔恐自今在軍之士,見壹人亡逃,誅將及己,亦且相隨而走,不可復得殺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殺金母、弟,蒙活者甚眾。文帝③踐阼,以柔為治書侍禦史,賜爵關內侯。民間數有誹謗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輒賞。既使過誤無反善之路, 又將開兇狡之群相誣罔之漸,誠非所以息奸省訟,緝熙治道也,臣愚以為宜除妖謗賞告之法,以降天父養物之仁。”帝不即從,而相誣告得滋甚。帝乃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於是遂絕。帝以宿嫌,欲枉法誅治書執法④鮑勛,而柔固執不從詔命。帝怒甚,遂召柔詣臺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勛,勛命乃遣柔還寺⑥。 註:①太祖:曹操。②鼓吹:軍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書執法:官職。⑤臺:尚書臺。⑥寺:廷尉官署。
管仲: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後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閑而闚其夫。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禦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希望能幫到妳~~!
6. 找幾篇人物文言文傳記 要有詳細翻譯和字詞解釋1.張衡傳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壹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壹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己,皆***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為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壹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
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壹帶遊學,接著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高於世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不慌不忙,淡泊寧靜,不喜歡與壹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間,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壹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
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張衡善於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
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辟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
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裏。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尊。
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
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壹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壹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
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壹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壹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
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
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壹次,壹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
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
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
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壹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壹起胡作非為。
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壹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
7. 高中文言文人物傳記帶譯文原文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
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使……傾倒)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壹與文.(孟嘗君姓田名文)等。
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贈與)其親戚。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壹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
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歸孟嘗君。
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Jīng)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將入秦,賓客莫欲其行,諫,不聽。
蘇代謂曰:?今旦代從外來,見木禺(ǒu)人與土禺人相與語。 木禺人曰:‘天雨,子將敗矣。
’土禺人曰:‘我生於土,敗則歸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孟嘗君乃止。 譯文孟嘗君在薛邑,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歸附了孟嘗君。
孟嘗君寧肯舍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幾千人,待遇不分貴賤壹律與田文相同。
孟嘗君每當接待賓客,與賓客坐著談話時,總是在屏風後安排侍史,讓他記錄孟嘗君與賓客的談話內容,記載所問賓客親戚的住處。賓客剛剛離開,孟嘗君就已派使者到賓客親戚家裏撫慰問候,獻上禮物。
有壹次,孟嘗君招待賓客吃晚飯,有個人遮住了燈亮,那個賓客很惱火,認為飯食的質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孟嘗君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賓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自殺表示謝罪。
賢士們因此有很多人都情願歸附孟嘗君。孟嘗君對於來到門下的賓客都熱情接納,不挑揀,無親疏,壹律給予優厚的待遇。
所以賓客人人都認為孟嘗君與自己親近。 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就先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並請求見到孟嘗君。
孟嘗君準備去秦國,而賓客都不贊成他出行,規勸他,他不聽,執意前往。這時有個賓客蘇代對他說:“今天早上我從外面來,見到壹個木偶人與壹個土偶人正在交談。
木偶人說:‘天壹下雨,妳就要坍毀了。’土偶人說:‘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毀,也要歸回到泥土裏。
若天真的下起雨來,水流沖著妳跑,可不知把妳沖到哪裏去了。’當今的秦國,是個如虎似狼的國家,而您執意前往,如果不能回來,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嗎?”孟嘗君聽後,悟出了個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準備。
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剛剛喪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故相如繆(miù假裝) 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
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孫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殺,壹錢不分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
曰:長卿第(只要)俱(壹同)如(到)臨邛,從昆弟..(兄和弟,比喻親密友好)假猶足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壹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lú酒肆),相如自著犢鼻裈(kūn,圍裙)與保庸(傭人)雜作(壹起工作 ),滌器於市中。
卓文孫聞而恥之,為杜門(閉門)不出。昆弟諸公更(gēng)請王孫曰:?有壹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
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相如字),長卿故(本來)倦遊,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縣令的客人),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賞析文君當壚:這個典故流傳甚廣,人們常以此比喻美女賣酒,或表現飲酒和愛情,同時也常用來描寫蜀地風情。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詩“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
陸遊《寺樓月夜醉中戲作》:“此酒定從何處得,判知不是文君壚。” 註釋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字長卿 卓文君:西漢臨邛(qióng)人,卓王孫(當時的京城豪富)的女兒 著:穿 犢鼻裈(kūn):上面像牛鼻、長不過膝的短圍裙。
滌(dí)器:洗酒器。滌:洗 當壚(lú):守在壚邊。
當:對著。壚:擺放酒甕的土臺子。
翻譯這時,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很喜歡音樂,所以相如佯裝與縣令相互敬重,而用琴聲暗自誘發她的愛慕之情。相如來臨邛時,車馬跟隨其後,儀表堂堂,文靜典雅,甚為大方。
待到卓王孫家喝酒、彈奏琴曲時,卓文君從門縫裏偷偷看他,心中高興,特別喜歡他,又怕他不了解自己的心情。宴會完畢,相如托人以重金賞賜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轉達傾慕之情。
於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門,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趕回成都。進家所見,空無壹物,只有四面墻壁立在那裏。
卓王孫得知女兒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兒極不成材,我不忍心傷害她,但也不分給她壹個錢。”有的人勸說卓王孫,但他始終不肯聽。
過了好長壹段時間,文君感到不快。
8. 不記人過文言文中的哪些詞語說明魯蒙正不喜記人過說明魯蒙正不喜記人過的詞語:佯為不聞而過之、蒙正遽止之、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附錄:不記人過原文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
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皆服其量。
(選自宋·司馬光《涑水紀聞》,略有改動)譯文 宰相呂蒙正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他出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同朝官員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能當上副宰相?”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
呂蒙正同在朝廷做官的臣子聽見這件事非常憤怒,下令尋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的行為),不讓(那位同事)查問。下朝以後,他的同事們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
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麽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氣量。
9. 《呂蒙正不記人過》文言文譯文原文: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壹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皆服其量。
譯文: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壹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壹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麽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主題:在日常生活中,對別人應有寬宏大度,不計個人得失的胸懷。
單字解釋:
初任參知政事,初:剛剛; 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朝士:中央官員; 同列:同事;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佯:假裝 ;聞:聽見 ; 令詰其官位姓名,令:讓 ;詰:詢問;
悔不窮問,窮問:徹底追究;窮:窮盡,完結;問:追究; 蒙正遂止之,遂:迅速 ;止:制止;
壹知其姓名。壹:壹旦 ; 時人皆服其量,時:當時;皆:都;量: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