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詩文中都提到過哪些日月星辰?

古代詩文中都提到過哪些日月星辰?

大儒有言,不通聲韻訓詁,不懂天文歷法,不能讀古書。我國古典詩文中特別註重對閃耀群星的描寫,這是古代天象記載的壹個重要方面,對發展和傳播天文學知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古典詩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包括二十八宿、銀河與牛郎織女、南鬥和北鬥,以及其他著名星鬥,它們不僅具有天文學意義,其背後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

在遙遠的夏商周時期,天文知識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常識,像《詩經》裏的壹些涉及天文現象的詩句,無非都是農夫、婦人、戍卒、兒童們掛在口頭上的。

其實,在作為我國詩歌源頭的《詩經》中,浩瀚神秘的星空就已經是詩歌中常見的描寫對象了,後代文學作品中最常涉及的星宿,在《詩經》中基本上都已出現。

清代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他的著名筆記《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這裏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火”、“三星”、“畢”、“龍尾”都是星星的名稱。

“七月流火”源於《豳風·七月》,說的是大火星。大火星就是心宿二,也就是現代的天蠍座蠍尾倒刺上呈壹條直線的3顆星的中第二顆。它是壹顆著名的紅色亮星,體積為太陽的2700萬倍,距離地球為424光年,在夏季的夜空中特別明顯。

“七月流火”本來的意思是說,至7月,大火星開始往下走,天氣漸漸轉涼。在此後的“九月授衣”,開始準備冬衣。就連蟋蟀也配合著節氣和氣候,“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所以,“七月流火”的意義並不是像現代人根據字面上理解的那樣,以為說的是7月天氣炎熱。

大火星在《左傳》中也有記載,其中的童謠有“龍尾伏辰”之說,“龍尾”即尾宿,是現在天蠍座的整個尾巴,“辰”即是心宿。

《唐風·綢繆》中的“三星在戶”,說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參宿三星,它們是現代的獵戶座中間的呈壹條直線的3顆星,在希臘神話中是獵戶的腰帶。

參宿三星出現在寥落的冬季夜空,非常容易辨識。《唐風·綢繆》壹詩寫的是壹位少女,在清冷的冬季望著掛在門端的參宿三星,思念自己的意中人,“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三星在戶”也有其他美好寓意,如古代人常常在新婚夫婦的門側題寫“三星在戶,五世其昌”的對聯。

參宿壹星與前面說到的心宿二星在天穹上180度相對,兩兩相望此升彼落,永遠不能相逢。心宿二星又名“商星”,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說的就是朋友之間的隔絕難以相見。

《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中的“畢”是二十八宿中的畢宿,“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民間認為當月亮經過畢宿時,天就要下滂沱大雨。畢宿有8顆星,在古代又稱“天口”,形似古時田獵用的長柄網,而這種長柄網的名字就叫“畢”。

畢宿在現代是金牛座那著名的“Y”形群星,在冬末春初時的黃昏出現於南方的星空。其中,據說作為牛的左眼的畢宿五,也是天空中有名的亮星,是古代航海者辨別航向的重要依據。

古典詩文中提到的銀河與牛郎、織女,既有天文學意義,更有文學意蘊。夜空的銀河如同壹條奔騰的急流,從東北向南橫跨整個天空。

壹年四季之中,夏末秋初季節的銀河最為明亮壯觀。銀河古稱“天漢”,“漢”是地上的漢江,天漢就是天河。

《詩經》經常寫道天漢。《大雅·雲漢》說“倬彼雲漢,昭回於天”,意為那煙波浩渺的銀河在天空中流轉,為本來就熱鬧的星空平添了壹抹浪漫主義色彩。

織女星距離地球26.5光年,是整個天空中除了太陽之外第四亮的恒星。在織女星旁邊有4顆小星組成壹個菱形,我國古人認為那是織女織布用的梭子。

牽牛星距離地球16.7光年,它和左右兩顆小星呈壹條直線,我國民間稱之為“扁擔星”,傳說中兩顆小星是牛郎挑著的兩個孩子。

把銀河與牽牛織女聯系到壹起,也是從《詩經》時代開始的。《小雅·大東》就是民間對星空的淳樸理解:“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銀河波光粼粼,左岸的織女壹天忙至晚也織不出美麗的花紋,右岸的牽牛星也沒有駕著車子來迎接她。短短幾句裏故事多多,已經具備了後世牽牛織女傳說的基本要素了。

在情感豐富而內斂的古人眼中,這流轉於天的銀河,就成了他們失眠之夜眺望的對象。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就是唐玄宗所經歷的每壹個夜晚。

唐代另壹個詩人李商隱《嫦娥》壹詩寫道: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初秋季節,長河漸落,又是壹夜過去,詩中寂寥淒清的情緒感動著每壹位讀者。

詩人在寫銀河時,總是把它與牽牛星、織女星壹起描寫。唐代詩人杜牧《秋夕》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詩境與李商隱的《嫦娥》相類似,不過壹寫在天之人,壹寫在地之人罷了。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浪淘沙》寫道:“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與以上兩詩不同,獨具豪邁的浪漫主義色彩。

牽牛織女的神話傳說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同時也經歷了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著名的《古詩十九首》中繼承並發展了《詩經》中故事元素: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牽牛星遙遠,織女星明亮,終日相望卻不能相聚,“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詩意含蓄雋永,余味悠長。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民間傳說中有了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聚的情節。到了後世詩人手裏,這個頗富悲劇色彩的故事獲得了更多的同情。

宋代詞人秦觀《鵲橋仙》寫道:“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已經成為對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的最高贊頌而千古流傳。

南鬥是由6顆星圍聚成鬥的形狀,隸屬於現代的人馬座;北鬥為北鬥七星,是小熊座。南鬥和北鬥中每壹顆星在我國古代都各有名稱,南鬥六星分別名為天府、天相、天梁、天同、天樞、天機,北鬥七星名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這兩組星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亮星,但是由於其特殊的形狀和它們所在的位置,格外能夠引起詩人們的聯想和歌頌。對於南鬥和北鬥的描寫,當然也要從《詩經》說起。

《小雅·大東》記載:“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箕”即箕宿,因為形似簸箕而得名,鬥則是南鬥的鬥宿,“箕鬥並在南方之時,箕在南而鬥在北,故言南箕北鬥。”

可是天上的簸箕卻不能用來簸米揚康,鬥勺也不能用來舀酒盛水。不得不說古人的思維真是浪漫離奇。

唐代有壹位不是很有名的詩人劉方平,寫了壹首《月夜》詩: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末夏初的夜晚的閑適生活,其中真實再現了當時“北鬥闌幹南鬥斜”的夜空情境。

無獨有偶,曾經造成洛陽紙貴的轟動效應的左思《吳都賦》中也說“仰南鬥以斟酌”,也是要用天上的星鬥來斟酒。

相對而言,北鬥的知名度比南鬥高,因為它位於北天極附近,又像時針壹樣指著北極星而旋轉,壹年四季可見,壹夜到亮可見。北鬥不僅是天上的著名天象,同時也是古人借以判斷季節的依據之壹。

諸子百家之壹的《鹖冠子》寫道:“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是說黃昏時刻,當北鬥星的鬥柄指向正東、正南、正西、正北時,則分別標誌著春夏秋冬的開始。而午夜子時,當北鬥星的鬥柄指向正東、正南、正西、正北時,則分別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4個節氣。

古人的觀察非常細致。《古詩十九首》裏面的“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所描寫的正是“鬥柄北指,天下皆冬”的情景。杜甫《贈王二十四侍郎契》“壹別星橋夜,三移鬥柄春”,說的則鬥柄3次東指,已經過了3年了。

北鬥四季旋轉不停,整夜旋轉不停,因而格外容易成為詩人歌詠的對象。唐代詩人李白《長門怨》:“天回北鬥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壹段愁。”與“長河漸落”的即將破曉的天象不同,“北鬥掛西樓”則是夏季深夜的情景。

月亮是古今詩人最喜歡寫到的景物之壹,然而“月有陰晴圓缺”,不同詩人在不同時候寫下的月亮也是不同的,因而很有辨析的必要。

白居易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寫的是新月,農歷月初的黃昏出現於西方的天空,兩只尖角朝向斜上方。

唐代詩人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寫的是上弦月,是新月越來越滿,變成半個月亮的樣子,其中的直線位於偏上方。

上弦月再發展下去就是滿月,就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以及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所描寫的樣子。

圓月漸缺,就變成了直線偏下弦樂和兩只和尖角朝向斜下方的殘月,即唐代詩人李賀的“曉月當簾掛玉弓”和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所寫的即是殘月。

二十八宿是古代我國人對黃道附近的群星的劃分。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就是黃道,可是在古人看來,明明是太陽在繞著大地旋轉,因此名為“黃道”。我們稱之為“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因為在我國民間有著廣泛的基礎,而屢屢被詩人們寫到,上面所羅列的《詩經》中提到的就包括了心宿、參宿、畢宿、鬥宿、箕宿等。

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滕王閣所在的南昌,所對應的天上的星宿是翼宿和軫宿,因而是“星分翼軫”。

宋代詩人黃庭堅的寫有壹首《二十八宿歌贈別無咎》,在壹首送別詩中囊括了全部的二十八宿。

天空上的星鬥以年為周期流轉變化,而月亮則是壹個月運行壹個周期,所以在古人看來,星鬥的變動較少,而仿佛好像月亮在各個星宿中穿行壹樣。

宋代文學家蘇軾的《前赤壁賦》有這麽壹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寫的就是月亮仿佛在鬥宿和牛宿之間流連徘徊。

要說最有名的星鬥,恐怕要數北極星了,因為北極星是天上眾星旋轉所圍繞的中心點。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滕王閣序》寫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杜甫《登樓》寫道:“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都足以說明北極星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地球繞地軸自轉,地軸呈壹個斜角直指北天極,由於地軸存在微小的偏振,所以北極星並不是壹直不變的,而是由地軸所指向的那壹小片區域裏的群星輪流擔任的。

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的α星,據測算,14000年以後,織女星距離北天極最近,倒是的北極星將會是織女星。

《詩經·小雅·大東》記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意思是東方有壹顆亮星叫“啟明星”,西方有壹顆亮星叫“長庚星”,而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知道這兩顆星其實是壹顆。

《韓詩外傳》解釋說:“太白晨出東方為啟明,昏見西方為長庚。”太白也就是金星,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最亮的天體,在黎明的時候出現在東方,在黃昏的時候出現在西方。

黎明和黃昏,正是日月隱去眾星未顯之時,天空只有壹顆閃耀如鉆石的金星。

李白的詩歌中有“孤月滄浪河漢清,北鬥錯落長庚明”之句,據說李白的母親懷孕時夢見太白星入懷,所以他的父親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因此李白對太白星有著特殊的感情。

他描寫太白星道:“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裏,邈爾與世絕。”這顆孤傲的亮星同時也是他自己。

在另壹首《登太白峰》中,李白寫道: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壹首詩中出現了太白峰、太白星和李太白3個太白,妙趣橫生。

金星是行星,而天空中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則是天狼星。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寫道:“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星位於大犬座,通常和獵戶座壹起出現,位於獵戶座的左下方。在西方的天文神話中,看上去就像獵戶帶著獵犬,壁壘森嚴地準備與迎面而來的金牛作戰。

在我國古代的天文系統中,天狼星是代表侵略和戰爭的壹顆星星,在蘇軾的詞中,它代表著剛剛與北宋王朝發生過戰爭的西夏,所以“西北望,射天狼”句,表達了詩人希望平伏侵略戰爭的良好願望。

總之,古詩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具有天文和文學雙重含義。從天文學的角度講,當代學者在進行“夏商周斷代工程”時,許多年份的考訂都經過了都借助了古籍中對天文現象的記載。

而根據現代發達的科技水平,我們可以推知幾千年前或幾千年後的某壹夜有什麽天文現象發生,或者當晚的天象是什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