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鵝的飼養歷史很長,可以考證的至少有兩三千年。
在歐洲,達爾文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壹書中提到“在荷馬史詩中就提到過早在古希臘時代鵝就被家養了,而在古羅馬時代的神廟裏,人們飼養家鵝,作為奉獻給神的祭品”。
在我國,古籍《莊子》中記載:“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壹能鳴,其壹不能鳴,請奚殺?’ ”這裏的雁顯然是人工飼養的,即家鵝的古稱。
歷史上喜愛鵝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王羲之,給我們留下了書《黃庭經》向道士換鵝的故事和觀音菩薩化身老婦用鵝欺騙王羲之寫“大雄寶殿”額的傳說。
巧合的是,在歐洲和我國歷史上都有家鵝與戰爭的故事:
古羅馬城郊有壹座庇護神丘比特神廟,那裏養著壹群守護鵝。公元前390年的壹天,高盧人夜襲羅馬城,此時群鵝聞聲高叫,驚醒了熟睡中的士兵,他們迅速迎戰,擊退進攻,免於浩劫。從此羅馬人便把鵝尊為聖物,昵稱“靈鳥”。
《資治通鑒·唐紀》“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雪夜偷襲蔡州,兵至城邊,正好城邊有壹個養鵝、養鴨的池塘。他命令士兵故意攪亂鵝鴨池,叫聲把人馬發出的響聲掩蓋過去了,使得戰役進行得非常順利。
同樣的鵝鳴,不同的結局,真可謂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