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什麽意思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什麽意思

意思是: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譯文如下: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壹些,低了就把它舉高壹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壹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壹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

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那麽,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占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壹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壹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壹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壹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