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怎樣評價儒家思想

怎樣評價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創立。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而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壹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從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我認為儒家思想能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流,發展到今天,壹定有其獨特的內涵。而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系為核心,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並以人文關懷為導向,對歷代統治者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們當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2,從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系為核心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關於君民關系的政治理論,其核心論點是:國家為君主之本,庶民為國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於西周初年,在春秋時期有了進壹步的發展,“重民輕神”成為社會上的普遍思潮,《左傳》中的有關論述,都突出宣揚了“恤民以德”的主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繼承這些寶貴資源,系統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壹套以“仁”為核心的學說,其“仁愛”精神推及社會,“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即為外王,亦即“德政禮治”。他將政治和倫理相結合,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以德教為本,德刑相輔,寬猛相濟。孔子還反對厚斂、攻伐與獨裁,要求統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謂“政者正也”,正是對統治者提出了嚴格的道德要求。戰國中後期的孟子,極大地充實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愛學說及德政主張。在對待君民關系上,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立足“以民為本”的原則,將其更多地應用於政治之中,以內聖之學開啟了外王之道,進而提出了豐富而具體的“仁政王道”思想。 從儒家思想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根本立足點是出於鞏固封建專制的目的。其思想是重視民眾的力量,註意民眾的生計,關心民眾的哀樂,歸根究底是出於民眾為統治階級剝削的對象的考慮,意識到不能以過度壓迫的政策驅使這個被統治對象走向反面,失去控制,成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從其本質屬性上看,儒家思想是在承認民眾生存前提下的帶有階級調和色彩的政治理論,由此決定了其治國思想是實行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3,儒家思想以人文關懷為導向這就是按照“以民為本”的原則施政,儒家普遍強調在治國管理上要體現壹定的人文關懷精神,治國目標的設定與治理方式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具體利益,采取富有人性、相對溫和的統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釀成沖突,在滿足統治者根本利益與照顧民眾基本生存權利之間保持壹定的張力,並為這種張力尋找到壹個適當的平衡點。因此,以“德政”作為治國的最高綱領,以“仁政”作為治國的最佳模式,就成為儒家治國思想的必要之義和主導傾向。孔子規勸人君要“薄以待壹身,厚以待百姓”,並進而闡發了對君主的道德規範,從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關懷。孟子的人文關懷則體現在其民生主張上,概而言之,就是保民、養民、富民、教民,施仁政於民。對與治國思想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指導規範意義。

4,儒家思想其實質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民眾並用來服務封建專制。這壹本質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階級局限性。也正是這種階級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無法在理論上徹底,進而導致其無法在實踐中真正實現。首先,儒家民本思想是為了調節君民關系而產生的。其目的是為了使“民”更好地接受“君”的統治,君主則在不損害封建專制統治的前提下采取壹些“利民”的措施,使民眾更加心甘情願地受統治階級的驅使。其最終目的是“利君”。其次,儒家民本思想雖然標榜“重人”、“重民”,但這種“重人”的思想又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先,壹旦個人利益或群體利益與國家利益抵牾,都要無條件地讓位於國家利益。同時,在“君”和“民”的關系上,“民”始終處於被動消極、無所作為的壹方,其最終意義只能靠君主的統治和施舍來體現。因此,“重民”只能是統治階級的壹種統治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最後,儒家民本思想對於統治者而言,不過是上臺時鞏固統治的工具。由於缺乏相應的機制限制統治階級的權力,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張只能依賴於君主的個人喜好和道德修養,大部分都無法真正得到落實,只能充當無力的道德說教,所以說儒家思想居然壹定的局限性。 雖然儒家思想有壹定的局限性,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視的,儒家思想講究的智、信、聖、仁、義、忠,直到現在還在對我們做出影響,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我們當代的主流思想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