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妳們知道水滸傳的作者簡介嗎?

妳們知道水滸傳的作者簡介嗎?

]施耐庵

(1296年~1371年)

名 子安(壹說名耳),又名 肇瑞,字 彥端,號 耐庵。漢族。

籍貫: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祖籍泰州海陵縣,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後遷居當時興化縣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

身份: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書誌》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歷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壹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壹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壹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誌》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

據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壹施之常後裔,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

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

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

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耐庵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托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誌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征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施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誌》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歷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壹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從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這個人還是有的,但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史書鮮有記載。即使有的材料,雖有明確記載,但材料本身的真偽與可信程度,至今還沒有得到公認。我們認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長期生活在杭州壹帶,有人推測他可能是壹個專門為說書藝人編寫話本的書會才人,或者本身就是壹個粗通文墨、技藝精湛的說書藝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蘇,名子安,字耐庵,生於元貞丙申(1296)年,少年聰慧,寫得壹手好文章,後為至順辛未科(1331)進士,也曾在錢塘做官兩年,因壹身抱負未得施展,不合於當道權貴,棄官歸隱,閉門著述。有人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將卞元亨交情不錯,卞向張推薦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延請後仍不應征,據說張士誠還曾經親自登門拜訪過他,見他正在書房撰寫《江湖豪客傳》壹書,即《水滸傳》也。後來張士誠兵敗,施耐庵為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繼續著述以自娛。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詔書請他出來做官,但他仍然堅持不出仕,在當地積德累行,名聲極佳。他寫完《水滸傳》後沒過幾年,就病逝了。

[編輯本段]施耐庵紀念館江蘇興化施耐庵墓

施耐庵紀念館,坐落在大豐市白駒鎮 (曾隸屬興化)西郊花家垛上,傳為施耐庵當年著書之所。此處四周環水,蘆葦茂密,有著濃郁的《水滸》氣息,遊人到此,會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兒窪。紀念館位於花家垛中央,為前後三進、東西兩廂徽式青磚小瓦古民居建築,四周有粉墻,第壹進為門廳,朱漆大門上方是書法大師啟功手書“施耐庵紀念館”匾額。

施耐庵本蘇州閶門外施家橋人,據《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施耐庵,名彥端,系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壹施之常後裔,父操舟為業,他13歲入滸墅關私熟就讀,19歲中秀才,娶季氏為妻,29歲中舉人,35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授任錢塘縣事,因受不了達魯花赤(官名)驕橫專斷,壹年後憤而辭官歸裏,以授徒、著書自遣。

施耐庵因避戰亂遷此隱居寫《水滸》。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為軍師,後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後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那裏地方偏僻,四周環水,交通不便,壹向有“自古昭陽 (興化別名)好避兵”之說,於是特意差人給顧逖送去壹封信,並附詩壹首:

年荒世亂走天涯,尋得陽山(指昭陽,即興化)好住家。

願辟草萊多種樹,莫教李子結如瓜。(當時民謠:“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顧逖見信後,馬上給施耐庵回信,歡迎他來興化避難。信中也答詩壹首:

自江南來問津,相送壹笑舊同寅。

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後,將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了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著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而後由顧逖相助,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房產,在這裏隱居著《水濟》,他結識了許多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再創造,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為首的梁山108將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書成之時,施耐庵信筆題詩兩首:

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

但見肥羊寧父老,不聞嘶馬動將軍。

叨承禮樂為家業,欲以謳歌寄快文。

不學東南無諱日,卻雲“西北有浮雲”。

大抵人生土壹丘,百年落個得齊頭。

扶犁安穩尊於輦,負暴奇溫勝似裘。

子建高才空號虎,莊生放達以為牛。

夜寒薄醉搖柔翰,語不驚人也便休。

前壹首是坦陳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有明君清官治世,讓人民安居樂業,不再有戰亂,後壹首是敘述自己隱居著書的恬淡生活,雖不顯於當世,卻也安逸自在。可是,事實並不如施耐庵所想,《水滸》成書後不脛而走,傳入宮中,朱元璋見之曰:“此倡亂之書也,此人定有逆謀”,下令將施耐庵關進天牢壹年多,經劉伯溫多方營救,於明洪武三年釋歸,途中病逝於淮安。

施耐庵死後,他的十二世孫施奠邦發起,將其在白駒鎮上的故居改建為施氏宗祠。後來幾經修復擴建,遂成前後三進,旁有偏殿之禮堂。第壹進為門廳,內設茶坊;第二進為書坊,供藝人說《水滸》;第三進為福蔭堂,供奉遷興始祖施耐庵及其後裔的靈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毀於抗日戰火。九十年代初,國家文化部、江蘇省暨大豐縣人民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參照上海復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