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甌字幾畫

甌字幾畫

甌字八畫。本義指盆盂類瓦器。

拓展知識

甌原來是上古壹個獨立的部落。甌、貙、嫗等,字源相同,字意相近,即甌人。據《說文》釋義,甌是指在水泊邊居住之人。

甌指中國古代酒器

古人也將陶瓷簡稱為甌。飲茶或飲酒用。形為敞口小碗式。據說遠古時,今溫州地域內因為大量生產這種叫“甌”的器物,所以就拿“甌”這個字來給這個地方取名。“甌”字出現了瓦字旁,很明顯也容易理解,應該指制陶器窯業發達的小方國。

但有專家表示異議,雖然古籍上對甌的解釋為小盆也,但其外形等特征,與小盆、小碗、小盂、杯、茶甌、茶盞等器物之間究竟有多大區別,不同處在哪裏,眼下對此尚無定論。再者,與甌有關的壹些早期文獻中,也並未看到與浙南有相關的說法。

就算是最早見於唐代壹些詩文中的“越甌”,其實時間也很遲了,而且“越甌”多數指的是甌窯青瓷,而這種瓷是在東漢晚期才出現。

居所

對於甌居海中壹語的大量引用,可能造成了大家在壹定程度上習以為常。但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的梁巖華則撰文表示了自己的獨到看法。他認為,對郭璞為《山海經》中甌居海中所做的註解在岐海中也應作如下解釋:在岐海中的島嶼或半島。

甌居海中指的可能是生活在海島或以海島為主要居住地的部分甌人,而非全部。但也有壹種觀點認為甌人原來居住在玉環島和洞頭列島壹帶。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最近壹次海侵的高峰時期在距今6000年前,浙南的靈江(今又稱椒江,浙江第三大水系,發源於浙江省仙居與縉雲交界處的天堂尖)、甌江及飛雲江下遊河口附近確實存在局部海侵現象。

今溫州地區沿海平原在5000年前仍為壹片汪洋大海。在距今4000至3000年達到高峰,之後進入海退期,距今約1500年海水退到現今海岸線。據調查,現在臺州、溫州沿海各縣(市)的地名中,尚有以嶼為名的地方150余處,而這些地名,也是以靈江、甌江、飛雲江河口兩岸最為集中。這些現象與海侵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