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出處註釋:華夏”壹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1.1《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1.2《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1.3《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2、“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
如:明朝· 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吊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3、“華夏”壹詞,最早指代的華夏族,
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又稱中華。華與夏曾相互通用,“中華”又稱“中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漢朝時期也以此為“漢族”。華夏族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其文明傳承脈絡是: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仰韶文明——龍山文明——二裏頭文明。漢朝以後該族又稱為漢人,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中上遊的黃帝族和炎帝族,後來這兩部落的聯盟在戰勝蚩尤後進入中原。華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統治。隨後有了我國歷史上第壹個朝代是夏朝。華夏簡稱“夏”。在商朝末期,周人聯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統的姜姓諸族(其代表為姜太公),以及遷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進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稱“華·夏”,後又將自己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稱作“諸夏”或“諸華”。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華夏”之說,這是關於“華夏”壹詞的最早記載。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以及戰國時期的強邦吞並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統壹中原,終於使得華夏族這壹龐大族群第壹次完全得以統壹。經過強大漢朝,族名華夏轉變為漢,華夏人就成為了漢人。
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
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壹詞。“華人”壹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漸由當初單指漢族,擴展到中華大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少數民族,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