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的拼音是hú。
胡(讀作hú)是漢字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文字。本義為牛脖子下的垂肉。引申泛指獸脖子下的垂肉。獸胡垂在頭頸下,上面多長著毛, 引申指胡子。
胡子是長久長生的結果,引申為長壽。唐代以後,又引申指任意地,隨意地。也泛指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胡的古籍解釋之康熙字典:
《唐韻》戸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瑚。《說文》:牛頷垂也。《正字通》: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釋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前漢·郊祀誌》:有龍垂胡?。註: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韻會》:何也。《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又《集韻》:壽也。《詩·周頌》:胡考之寧。傳:胡,壽也。
又《正字通》:鋒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頸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註:三之長六寸,四之長八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