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亦稱中國文化、華夏文化或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壹。4000多年前的炎黃時代是華夏文明的初步形成時期,其中經過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以後華夏文化傳播到南方長江流域等地區,和當地文化融合,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和北方草原遊牧文化交流、吸收,中華文明的地域範圍逐漸擴大。政治意義上定義的中華民族是今天中華人民***和國上所有民族的統稱,因此中華文化成為這些民族文化的統稱,也稱其為中華大地於華夏民族的總謂稱。
中原是壹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這壹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壹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壹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遊壹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九州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後成為中國的代稱。但這九州所反映的,可能是春秋和戰國時期人們的地域觀念,而把“州”當作實際的行政區劃,則是在東漢後期才實行的。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