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Mào 冐)源流單純,源出有壹:
冒姓源於復姓棼冒(古楚讀 Fén wèi 音焚味)氏所簡改。據《姓氏考略》載:“春秋楚,如臯冒姓,自宋以來,世為茂族。望出滎陽。”。又《國語·鄭語》說周平王時“秦、晉、齊、楚代興”,“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可見蚡冒時楚曾向百濮之地拓土,有較大發展(韋昭註稱蚡冒為“楚季紃之孫、若敖之子熊率”,世次及名字均與此不同)。《韓非子·和氏》、《外儲說左上》有楚厲王,在楚武王之前,或即武王追稱蚡冒。又據《戰國策·楚壹》載:“棼冒勃蘇”,楚有棼冒氏(棼冒即蚡冒),後簡改為冒氏。冒姓在廣東東莞,四川,浙江,湖南都有較大的聚居點。
二、遷徙分布
(部分)冒氏出於楚國國君蚡(棼)冒氏,郡望在滎陽,即棼冒勃蘇(即申包胥,封於申,楚王族《史記正義》)封地。冒姓還有壹小支來源於媢氏改字。文中 特別提到如臯冒氏從宋代即為大族。還有壹個可以印證,漢族有茂姓其中壹部分始祖來 自宋代遷出如臯的冒氏的改姓。冒姓是較罕見漢族姓氏(不是特別罕見),在我國南北均有分布。冒舒湮看的唐《元和姓纂》原本久佚,今本是清人孫星衍,洪瑩從《永樂大典》等書輯出,很顯然棼冒氏是漏錄或原書有而輯本失去,因為有棼冒氏的衍生姓叔敖氏和包氏,本姓卻不見了。冒氏是本姓棼冒的縮姓,與孟氏(孟孫),季氏(季孫),敖氏(宵敖等)類似。目前我們找到的如臯冒氏記錄在 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此外記錄還有很多如《續文獻通考》)。《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氏族典》收集洪武年間還有其他冒氏出仕。周邊的冒氏可能均從宋如臯冒氏發展而來。如臯冒氏可能是比較正宗楚王室後裔。冒氏記錄可能還有早於宋代的(如 宋代邵思《姓解》;南北朝何承天纂《姓苑》,王儉《姓譜》等),如臯冒氏不全是冒致中、冒檜子孫,有相當數量是宋如臯冒氏遺民後裔,尤其是如城鎮、東陳鎮以外地區。以元末明初為起點,估算當時如臯冒氏家族五支以上。《冒氏宗譜》是的確有史料價值的家譜,除與張士誠關系處寫的曖昧,基本符合史實。另外東陳冒檜家譜內容也如前所述是真實可靠的。那些五花八門的《冒氏×譜》可能入清就有造的,制作人是不是冒致中後人都有疑問。可能主要在去外地為宦作幕客經商等清代如臯冒氏使用,幾乎全部攀附到冒致中家族。有必要指出冒廣生壹家其實不是冒辟疆的子孫。為進壹步確證冒氏是全國分布姓氏,散居的不算,找到聚居地有如下:江蘇如臯市;泰州市區;興化市沈倫鎮冒家村;贛榆縣柘汪鎮張家湖村;湖南邵東兩市鎮冒家村;重慶江北區;廣東新會、東莞。其中的湖南邵東兩市鎮冒家村,當地人復旦李賢博士說該村非常古老,不晚於宋就已經存在。所有各地冒氏均為漢族,歷史上從無蒙古說法,只在現在個別人才知道有祖籍如臯的人傳出來的“成吉思汗之子孫”。不要再說天下冒氏出如臯了,就像福建人說“天下無二蒲”(都是宋代阿拉伯人後裔)壹同可笑(余略)。冒姓望居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
三、歷史名人
冒 檜:字友松,原常熟人,元末避亂遷居東陳河東。洪武初年,“以博學聞”,受明太祖召見。時值天下甫定,田賦不均,檜侃侃直陳,無所顧忌,得到明太祖認可,擢廣西道巡按入京陛見。不數年,又遇事敢言,“犯顏獲譴謫”,後蒙官復原職,進後世子孫繁衍,成為東陳鎮河東的望族。清乾隆年間,其子孫於此建草堂祭祀祖先,幾經改建、擴建,成為規模宏偉的祠堂。
冒 襄:字辟疆(1611-1693),明末著名四大公子之壹。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他的名聲壹直被後人頌贊。與侯朝宗 方密之陳 貞慧並稱稱四大公子,都是締結復社的骨幹,他們欲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在南京由吳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亂揭》。歷數閹黨余孽阮大鋮之流的罪狀,嚇得佞臣不敢出門,後阮大鋮之流死灰復燃,復社受挫,冒辟疆險遭迫害。緊接著清兵南下,明王朝搖搖欲墜。大浪淘沙。吳次尾抗清殉國,方密之隱匿鄉間,侯朝宗則降清做官去了。飽經風霜的冒辟疆,作為壹介書生,空懷報國之心,便信效生於亂世的阮籍,陶淵明,歸隱臯邑,更園為庵,嘯傲園林了。冒辟疆具有營造園林的高度才華,他善於學習,《遊冒氏水繪園記》中所述,冒辟疆的父親歷任吳楚,“辟疆不時省親,所過名山大川,往往按圖考記,留連不忍釋去,其故衡湘諸勝,雄覽博采,鹹得備於簡編”。而於浙江蘭亭,煙雨樓,西湖諸勝,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結廬鄉國”,追憶向之所歷者,乃構石為山,因川為池,殆臻樂阿洞壑之美於斯為最矣!
冒敬臣:字伯恭,宋代人,官至大理寺丞。
冒致中:元末海陵人,為兩淮鹽運司司丞,張士誠自立為吳王,被挾至蘇州,封為妥督丞相,他托病力辭不仕,載書遁跡臯東,於本鎮賈公祠河南購田築室定居。當時避亂者從之如陣,後名其地為“東陳”(古陣陳通),此為鎮名之由來。東陳有萬卷樓。是明代初期冒致中(東林)所建,位於賈公祠後,始聚書數千卷。冒致中有友人吳中巨族劉亮,曾事吳王。吳敗,劉攜其家藏書,載數巨舟,來東臯,投冒致中,其書藏於冒氏萬卷樓。至明永樂間,皇帝為編《永樂大典》,下詔天下藏書。如臯冒氏藏書很多,自在應征之列,冒致中之孫冒基字永忠,盡獻其書。奉命征書的禦史勸之仕,冒基托詞年老力辭,以醫藥濟世終老,鄉人私謚為潛德先生。明永樂帝賜以禦書“萬券樓”匾額,此匾清初移置如城冒氏宗祠,至抗戰期間失去。
冒廣生:字鶴亭(1873—1959年),號疚齋,清代江蘇如臯人,光緒二十年舉人,曾參加過戊戌變法活動。1900年任清朝刑部郎中,兩年後兼北京五城學堂史地教習,後轉為農工商部郎中。民國時,歷任財政部顧問、農工商部全國經濟調查會會長,江浙等地海關監?督、外交特派員。為官期間,他仍對文化事業頗為關心,曾刻印多種圖書。抗日戰爭時期,冒廣生居上海,從事經史詞曲研究,著述宏富。抗戰之後居南京,應聘為國史館纂修,起草人物列傳多篇。新中國成立之後又轉居上海,後受聘為上海市文管會顧問。毛澤東對其尊敬有加,曾虛心聽取他的意見,稱其“是壹條道路上的人”。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滎陽為古郡縣名,治所在今鄭州市北古滎鎮。據《滎陽縣誌》載:滎陽春秋屬鄭。戰國屬韓滎陽邑。秦置縣,屬三川郡。西漢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三國魏正始五年析河南郡置滎陽郡,統領滎陽、卷、陽武、開封等8縣,尋罷。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復置滎陽郡,陽武仍屬之。北齊天保七年(566年)“省卷縣入滎陽”。以後滎陽郡轄卷、原武、陽武的隸屬關系壹直延續到隋朝和唐初,達500年之久。郡的行政區劃沿用至583年,為隋文帝所廢,但直到唐朝前期還時有復改郡的現象,直到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滎陽郡才更名鄭州。明清以後,黃河數次改道南徙,原武、陽武與滎陽因礙於黃河之隔,才逐漸脫離了轄屬關系。
2、堂號(缺)
============================================================
冒姓宗祠通用對聯
〖冒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滎陽世澤;
水繪家聲。
——佚名撰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冒姓為戰國時楚國棼冒之後。下聯典指明末冒氏大族冒辟疆在如臯築有水繪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