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歸隱的分兩種人:
壹是對時局失望的人,看透了紅塵,看透了朝廷,認為到政府裏任職不如自己生活自由自在,在政府裏任職不能實現自己的報復,索性把自己藏起來,比如陶淵明。
二是渴望壹鳴驚人的人,辛辛苦苦歸隱起來只為遇到壹個賞識自己的人好壹飛沖天壹鳴驚人,比如諸葛亮、姜子牙。
擴展資料: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傳席先生,把中國古代隱士分為:
1、完全歸隱:歸於此類的隱士是真正意義上的歸隱,他們與為仕而隱完全沒有幹系,即使有時機有環境有條件,甚至朝廷派人來多次延請,他們也拒不出仕,如晉宋間的宗炳、元代的吳鎮等。
2、仕而後隱:這種類型的隱士在中國古代很多,當過官,因為對官場不滿而解冠歸去。這其中,名氣最大的是陶淵明,其隱逸的名氣甚至超過其詩名。但陳傳席認為在陶淵明歸隱之後就變成“真隱”了。
3、半仕半隱:此類人先是做官,但後來不願做了,但辭官又無保於生計,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過著實際的隱居生活,雖然不具有隱士的名分,但卻有隱逸思想,如唐之王維。
4、忽仕忽隱: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後又隱居,待朝廷征召或形勢有利,又復出仕,之後再歸去。陳傳席先生評價這種人不果斷,拖泥帶水,並說王蒙創造了拖泥帶水皴,董其昌的畫用筆含糊不清,太暗而不明,就和他們的性格有關。
百度百科-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