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翻譯《詩》《漢書》

文言文翻譯《詩》《漢書》

1. 《漢書班固閱讀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漢書》班固文翁,廬江舒人也。

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①。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

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 ,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余人,親自飭厲②, 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 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學宮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宮弟子,為除更徭③。縣邑吏民見而榮之, 數年,爭欲為學宮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

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宮 ,自文翁為之始雲。

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註釋:①察舉:考察後予以推薦、選拔。②飭(chì) 厲:整治、激勵。

③更怪:指漢代的兵役和勞役。 1。

對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解釋有誤的壹項是( ) 。A。

少好學, 通《春秋》 通: 通曉B。 親自飭厲, 遣詣京師 詣: 派往C。

縣邑吏民見而榮之 榮: 以……為榮D。 文翁之化也 化: 教化2。

將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 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 文翁欲誘進之。

(2) 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宮,自文翁為之始雲。3。

為教化蜀人,發展教育,文翁采取了哪些措施 ?4。 文翁立學宮,興教育,蜀地前後有了怎樣的變化?( 請用原文語句回答 )這種興學的做法在今天還有現實意義嗎?請根據妳的理解,結合自己的體會簡要談談。

課外文段答案1。(2分)B(“詣”意為“到……去”)2。

(4分)(1)(2分) 看見蜀地邊遠偏僻,有蠻夷的風習,文翁就想去引導進化(或引導改進)它。(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陋”“誘”意思的各計0。

5分。)(2)(2分)就下令天下各地都設立學宮,是從文翁開始設置的。

(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立”“為”意思的各計0。 5分。)

3。(2分)文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選送“有材者”到京學習;②按等次重用學成歸來的人;③興建學宮,倡導學習;④免去學習者的兵役和勞役,讓其安心學習。

(每點0。5分)4。

(4分)變化:前:“蜀地僻陋有蠻夷風”(1分);後:“至今巴蜀好文雅”或“由是大化”(1分)。 第二問是壹道開放性試題,所答內容只要扣住興學並談出自己的體會,且言之有理即可計2分。

不夠合理酌情扣分。

2. 漢書的文言文翻譯

譯文

文翁,是廬江郡舒縣人。年少時喜好學習,通曉《春秋》,以廬江郡縣吏的身份被提拔。漢景帝末年,擔任蜀郡郡守。他為人仁愛,喜歡用感化的方法進行治理。文翁發現蜀地偏僻狹小有蠻夷風氣,便想引導教化他們。他選拔明達有才能的郡縣小吏張叔等十多人,親自誡勉,將他們派遣到京城,讓他們跟隨博士學習,有的學習律令。他還減少郡府開支,購買刀、布等蜀地物品,由計吏帶著去送給博士。幾年後,蜀郡學生都學成歸來,文翁起用他們擔任高職,依次選拔,有的人官職達到郡守刺史。

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學校,召來屬縣子弟作為學生,為他們免除徭役,成績優異的提拔擔任郡縣官吏,次等的擔任教民務農的鄉官。文翁常常選拔學官學僮,讓他們在非正式場合任職。每次出巡屬縣,從學校學生中挑選通曉經術行為端正的人與他壹起前往,讓他們傳布教令,出入內府。縣邑吏民見此而感到榮耀,幾年後,大家都爭當學校學生,有的富人甚至為求當學校學生而願出錢。因此蜀地風氣大變,蜀郡在京城學習的人與齊、魯接近。到漢武帝時,便命令天下郡國都設立學校,郡國設立學校從文翁開始。

文翁死在蜀郡,當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每逢節氣祭祀不斷。直到現在,巴蜀之人喜歡藝文禮樂,也是文翁教化的結果。

3. 文言文翻譯: 《琢冰》 《漢書》

琢冰

原文

昔京師有琢冰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綴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師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變;變則修飾之。往觀者日數百人,皆嘆其巧,驚其神。

壹日,語眾曰:“孰能與我三鬥粟,吾授之以吾技。”無人應者。乃問之曰:“子之技誠巧矣。子何不範金琢玉,為夏、殷、周、漢之器,可以寶而不壞?今乃琢冰為玩物,其形雖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勞而無用,可以娛目前而不可以傳之遠也。”

文而無質,亦猶如是也

翻譯

從前京師有個將冰琢成人物形象的人,給它們披上衣裳,點綴上紅綠色彩,神色栩栩如生,形體如同真人。京師天氣寒冷,放到廳堂背陰處,過了壹天也不會變;變了就修飾修飾它們。前往觀看的人每天有數百人,都感嘆他的精巧,驚嘆他的神功。

壹天,他對眾人說:“誰能給我三鬥粟米,我教授他我的技藝。”沒有人答應的。就問他道:“您的技藝的確很巧啊。您為什麽不鑄造琢金玉,做夏、殷、周、漢朝的器具,可以成為寶貝還不會壞啊?現在就琢冰成玩物,它們的形雖然很好,沒幾天就化啊!我很可惜妳這做事的技巧卻不是真東西,勞心而無用,可以娛樂目前卻不能流傳久遠啊。”

有文采而沒有內涵,也如同這冰雕啊。

4. 古文《漢書.雋不疑》翻譯

雋不疑,字曼倩,是渤海郡人。

曾研究學習《春秋》,做渤海郡的文學官,壹舉壹動壹定以講求禮儀,在整個渤海郡聞名。 漢武帝末年,渤海郡盜賊蜂擁而起,暴勝之做直指使者,身穿繡衣,手持斧仗儀節,追捕反叛的盜賊,並督促渤海郡賦稅,向東壹直到渤海邊,如果有不服從命令的人,都以軍法論處,威勢震動渤海郡。

暴勝之壹向聽說雋不疑賢能,到了渤海郡,就派遣差役邀請雋不疑,和他相見。雋不疑戴進賢帽,帶櫑具劍,佩玉環,穿寬衣,繞長帶,盛服到暴勝之門上拜見。

守門的差役想讓他解下腰上配劍,雋不疑說:“劍是有品德人的武裝兵器,是用來保衛自身的,不能謝下。請妳們退下。”

差役稟報暴勝之。暴勝之開門迎接雋不疑,遠遠看到雋不疑相貌非常尊貴莊嚴,穿戴十分偉岸,暴勝之快步起身迎接。

到廳堂坐定,雋不疑以手按地恭敬地說:“我居住在海邊,聽說您暴公子的威名已經很久了,現在才有幸見到。凡是做官的,如果太剛強就會受挫折;如果太柔和就會被罷免,應該用恩惠來推行威信,然後建立自己的功績,遠揚自己的威名,這樣,就可以永遠享受皇上的俸祿了。”

暴勝之知道雋不疑並不是平庸的人,恭敬地采納了他的告誡,深深地用禮儀接待他,詢問當世實行的政策。暴勝之手下各個從事都是從州郡中選拔地優秀官吏,在旁邊聽了雋不疑的說法,沒有不吃驚的。

到了夜晚才離開。於是,暴勝之上書推薦雋不疑,皇上用公車征召他,官拜青州刺史。

過了很長時間,漢武帝駕崩,漢昭帝登基。齊孝王的孫子劉澤勾結渤海郡有名望的人造反,想先殺了青州刺史。

剛開始雋不疑就知道了,逮捕了他們,都低頭供認自己的罪行。皇上提拔雋不疑做京兆尹,賞賜百萬錢。

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的威信。雋不疑每次到縣裏審查記錄犯人的罪狀回來,他的母親總是問:“有可以平反的人嗎?能讓多少人活下來?”如果雋不疑說多數有平反的人,他的母親就高興,吃飯說話也與其他時候不壹樣;如果說沒有能釋放的,他的母親就生氣,因為這不吃飯。

所以,雋不疑做官嚴厲卻不殘忍。 始元五年,有壹個男子乘坐黃牛車,樹畫有龍蛇的黃旗,穿黃袍短衣,頭帶黃帽,到北門,自稱衛太子。

公車差役把這件事告訴了皇帝,皇上下詔讓公卿將軍中二千石官職的人壹起去辨認。長安官吏百姓幾萬人聚集觀看。

右將軍王莽在闕前列兵,用來防備意外的情況。丞相禦史中二千石到的人都沒有敢說話的。

京兆尹雋不疑後到,命令跟隨的差役拘捕。有人說:“是與不是不能確定,應該慢慢處理這件事。”

雋不疑說:“各位怎麽害怕衛太子呢!以前蒯聵逃命出奔,蒯輒拒不接納蒯聵返回衛國,這是《春秋》上記載的。衛太子得罪先帝,逃跑,不受刑而死,現在自己來到這裏,這是罪人啊。”

於是,送進監獄。 天子和大將軍霍光聽說後贊賞這件事,說:“公卿應當用經術明確大義。”

因此,雋不疑的名聲在朝廷上更受到敬重,在官位的人都自己認為比不上他。大將軍霍光想把自己女兒嫁給他,雋不疑堅決推辭,不肯承當,過力量很長時間,因為病辭官,死在家裏。

5. 蘇軾抄《漢書》翻譯

有壹天,朱載上去拜訪蘇軾,在客廳裏足足等了壹個時辰,才見蘇東坡出來。

蘇東坡再三向朱載上道歉,說是正在做功課,不能馬上出來,很對不起,朱載上問他做什麽功課,蘇東坡說“抄《漢書》。”朱載上驚奇地說:“像先生這樣的才華,開卷壹覽,就能夠終身難忘,何必手抄呢?”蘇東坡說:“不是這樣的。我抄《漢書》已有三遍了。開始抄第壹遍時,每段專抄三個字做題目,第二遍每段專抄兩個字做題目,現在只抄壹個字做題目。”朱載上感到很新奇,忙起身施禮:“您能將您所抄的東西讓我看看嗎?”東坡就命仆人從書桌上拿來壹冊遞給朱載上,但朱載上左看右看,看不明白。東坡就說:“妳隨意念上面的壹個字就行了。”朱載上隨口念了壹個字,東坡接著就背出了幾百字,並且沒有錯字漏字。連試數次,次次如此。朱載上非常佩服,他很有感慨的說:“像蘇軾這樣天分很高的人,讀書還這樣勤奮,天資壹般的人應更加努力才對啊!”

6. 求翻譯 蘇軾讀《漢書》

繁體:蘇東坡剛被貶到黃州時,朱載上曾經在黃岡擔任教授。但東坡卻還不認識他。而幕客中有人誦讀朱載上的詩,詩中有壹句是這樣的:「官閑無壹事,蝴蝶飛上階。」東坡覺得意境不俗,感到好奇,就問道:「這是甚麼人的作品?」幕客據實回答說是朱司農的作品。東坡連番的贊賞,認為很能掌握詩歌應該有的幽雅情趣。這話自然也傳到朱載上的耳裏,不在話下。

過了幾天,朱司農和東坡見了面,兩個人就這樣成了莫逆知己,朱載上從此常常登門拜訪。有壹日他拿了名片來求見,管客門房已經通報了,但是東坡過了好壹會都還不出來接見。朱司農心裏有點猶豫,留也不是,因為枯等了那麼久,實在有點疲乏;想要離開,卻又已經通報了姓名。於是就這樣坐了好壹段時間。

終於,東坡出來了,找獾乇磉_了讓對方等了太久的歉意,同時說:「剛剛在趕今天的功課,錯過了時間,不知道先生到來,實在太失禮了。萬望見諒!」

等東坡說完了話,大家坐定之後,朱司農就問東坡道:「剛剛先生所講的功課是指甚麼?」東坡回答說:「抄《漢書》。」司農就說:「先生的天資那麼聰敏,書看過壹遍,壹輩子都忘不了,那裏用得著抄呢?」東坡說:「話不是這樣說,我從開始讀《漢書》到現在,壹***抄了三遍了。開始的時候,每段史事,我用三個字當題目;後來用兩個字;到現在則用壹個字。」

朱司農心裏十分佩服,也十分感動,站起來再向東坡請教,說:「不曉得先生願不願意教我抄書呢?」東坡就命令在堂下服侍的老兵,在書架上拿了壹冊筆記過來。司農看了之後,完全不知道寫些甚麼。東坡說:「老朋友,妳不妨試著提壹個字。」朱司農就按照他的話,隨便說壹個字,話還未停,東坡馬上就背誦好幾百字,而且完全沒有錯漏壹字。朱司農壹***找了好幾個字,結果都是這樣。司農贊嘆了好壹會,十分佩服,說:「先生真是神仙下凡啊!」 呵呵。就將就的看吧 繁體才能更顯古文的韻味 這就像用紫沙壺品茶才有感覺壹樣

7. 求文言翻譯 釋之為廷尉——班固《漢書》

後來任命他做了廷尉。 此後不久,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壹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皇帝車駕的馬受了驚。

於是命令騎士捉住這個人,交給了廷尉張釋之。張釋之審訊那個人。

那人說:“我是長安縣的鄉下人,聽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橋下。過了好久,以為皇帝的隊伍已經過去了,就從橋下出來,壹下子看見了皇帝的車隊,馬上就跑起來。”

然後廷尉向皇帝報告那個人應得的處罰,說他觸犯了清道的禁令,應處以罰金。文帝發怒說:“這個人驚了我的馬,我的馬幸虧馴良溫和,假如是別的馬,說不定就摔傷了我,可是廷尉才判處他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應該***同遵守的。

現在法律就這樣規定,卻要再加重處罰,這樣法律就不能取信於民。而在那時,皇上您讓人立刻殺了他也就罷了。

現在既然把這個人交給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執法的帶頭人,稍壹偏失,而天下執法者都會任意或輕或重,老百姓豈不會手足無措?願陛下明察。”許久,皇帝才說:“廷尉的判處是正確的。”

8. 《漢書·嚴助傳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 原文 嚴助,會稽吳人,嚴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

郡舉賢良,對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擢助為中大夫。後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臯、膠倉、終軍、嚴蔥奇等,並在左右。

是時,征伐四夷,開置邊郡,軍旅數發,內改制度,朝廷多事,屢舉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起徒步,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

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詘。其尤親幸者,東方朔、枚臯、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

相如常稱疾避事。朔、臯不根持論①,上頗俳優②畜之。

唯助與壽王見任用,而助最先進。 建元三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告急於漢。

時,武帝年未二十,以問太尉田蚡。蚡以為越人相攻擊,其常事,又數反復,不足煩中國往救也,自秦時棄不屬。

於是助詰蚡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誠能,何故棄之?且秦舉鹹陽而棄之,何但越也!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訴,又何以子萬國乎?”上曰:“太尉不足與計。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乃遣助以節發兵會稽。會稽守欲距法,不為發。

助乃斬壹司馬,諭意指,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未至,閩越引兵罷。

助侍燕從容,上問助居鄉裏時,助對曰:“家貧,為友婿富人所辱。”上問所欲,對願為會稽太守。

於是拜為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賜書曰:“制詔會稽太守:君厭承明之廬,勞侍從之事,懷故土,出為郡吏。 會稽東接於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

間者,闊焉久不聞問,具以《春秋》對,毋以蘇秦從橫。”助恐,上書謝稱:“《春秋》天王出居於鄭,不能事母,故絕之。

臣事君,猶子事父母也,臣助當伏誅。陛下不忍加誅,願奉三年計最③。”

詔許,因留侍中。有奇異,輒使為文,及作賦頌數十篇。

(選自《漢書?嚴助傳》,有刪節) 註①不根持論:不能堅持根本原則。②俳(pái)優:演滑稽戲的藝人。

③計最:地方 *** 上報朝廷的官員考核。 譯文 嚴助是會稽吳縣人,嚴忌的兒子,也有人說是嚴忌同族人的子弟。

郡國薦舉有才德的人,對答皇帝策問的有壹百多人,武帝認為嚴助的對策好,因此只提拔嚴助壹人為中大夫。後來又選拔了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臯、膠倉、終軍、嚴蔥奇等人,他們同在武帝身邊。

這時征伐周邊少數民族,開置邊郡,軍隊多次出動,對內改革制度,朝廷事務繁多,因此屢次選舉有賢良文學之士。 公孫弘起於平民(平民出身),幾年官至丞相,開東閣,延請賢士同他壹起商議國家事務,朝見到天子,乘便談論對國家有利之事。

皇上命嚴助等人與大臣辯論,天子門客與公卿大夫彼此用義理文章互相對答,大臣們多次被駁倒。其中特別受皇上信任寵幸的是東方朔、枚臯、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常常稱病回避事情。東方朔、枚臯不能堅持根本原則,皇上有點把他們當作逗樂解悶的滑稽優伶看待。

只有嚴助與吾丘壽王被任用,而且嚴助最先被任用。 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出動軍隊圍攻東甌,東甌向漢朝告急求救。

當時武帝不到二十歲,就此事問太尉田蚡。田蚡認為,越人互相攻擊,對他們來說是經常的事,而且他們對漢朝態度反復無常,不值得煩勞中國前去救援,從秦朝時就拋棄了那裏,不隸屬於中國。

於是嚴助反問田蚡說:“只是擔憂力量不夠救援,德行不夠覆蓋,如果能夠,為什麽拋棄那裏呢?況且秦朝連國都鹹陽都拋棄了,哪裏只是越地!現在小國因走投無路來告急求救,如果天子不救助,他們還能到哪裏去求助,天子又憑什麽來統治萬國呢?”皇上說:“不值得與太尉商議。 我剛即位,不想拿出虎符到郡國調兵。”

於是派遣嚴助憑節杖到會稽調兵。會稽太守以嚴助沒有調兵的虎符,想根據漢朝的法律拒絕,不派兵。

嚴助就殺了壹個司馬,宣告漢武帝的意旨,於是出動軍隊從海上前往救援東甌。還沒到,閩越就引兵撤退了。

嚴助陪侍皇上閑談,皇上問嚴助居住在家鄉時的情況,嚴助回答說:“家裏很窮,被富有的連襟欺辱。 ”皇上問他想要什麽,回答說,希望當會稽太守。

於是皇上授予他會稽太守的官職。過了好幾年,武帝都沒有聽到稱贊嚴助政績的報告。

皇上賜書說:“詔令會稽太守:妳厭倦了宮廷,認為侍從之事勞累,思念故土,出京當了郡官。會稽東面連接大海,南面靠近諸越,北面靠長江。

近來,闊別許久沒有聽到妳的消息,把妳的情況全部根據《春秋》經義稟告我,不要使用蘇秦的縱橫之術。”嚴助非常害怕,上書謝罪說:“《春秋》載,天子出居鄭國,是因為不能孝順母親,所以失去天子位。

臣子侍奉君主,就好像子女侍奉父母壹樣,臣嚴助應該接受懲罰。 陛下不忍心殺我,我希望親自進京奉上三年的考績。”

詔令同意,他於是留在京城擔任侍中。遇到奇異的事情,武帝就讓嚴助寫成文章,寫成的賦頌有幾十篇。

習題及答案 漢書 嚴助,會稽吳人,嚴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 郡舉賢良,對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擢助為中大夫。

後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臯、膠倉、終軍、嚴蔥奇等,並在左右。

9. 《漢書?蘇武傳(節選)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閱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

(17分)①武益愈。單於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劍斬虞常已,律曰: “漢使張勝謀殺單於近臣。當死。

單手募降者赦罪。”舉劍欲擊之,勝請降。

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 ”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

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

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後雖復欲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日:“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為見?且單於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②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漢書?蘇武傳》(節選)17.解釋下列加點詞。(4分)(1)副有罪,當相坐 (2)馬畜彌山(3)畔主背親 (4)羝乳乃得歸18.下列兩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判斷正確的壹項是( )。

(2分)(1)何以女為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2)欲因此時降武/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A.(1)組相同,(2)組也相同 B.(1)組相同,(2)組則不同C.(1)組不同,(2)組也不同 D.(1)組不同,(2)組則相同1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6分)(1)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2)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20.第①段寫面對衛律的cc和cc,蘇武不為所動,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2分)21.第②段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蘇武的形象,試舉壹例作簡要分析。

(3分)[參考答案]17。 (1)治罪(2)滿(3)同“叛”,背叛(4)生育,生小羊(4分。

每詞1分) 18。 C(2分) 19。

(1)白白地用自己的身體使草野肥沃,還有誰能知道這樣的事情呢?(3分。 )(2)(於是)單於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到大窖中,與外界隔絕,不給他吃喝。

(3分) 20。 威逼;利誘(2分) 21。

(1)武臥嚙雪,與旃毛並咽之,形象地寫出蘇武努力吞咽旃毛的艱難動作,表現了蘇武為了完成使命頑強活下來的堅強意誌。(2)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這個細節具體形象地表現了蘇武雖然歷經磨難,仍時刻不忘國家使命的忠貞品格。(任選壹例) (3分)附譯文壹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

單於派使者通知蘇武,壹起來審處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劍斬虞常後,衛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於親近的大臣,應當處死。

單於招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舉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

衛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應該連坐到妳。”蘇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予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麽談得上連坐?”衛律又舉劍對蘇武比劃,蘇武巋然不動。

衛律說:“蘇君!我衛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於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如此富貴!蘇君妳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 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又有誰知道妳的堅貞呢!”蘇武毫無反應。

衛律說:“妳順著我而投降,我與妳結為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後即使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蘇武痛罵衛律說:“妳做人家的臣下和兒子,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在異族那裏做投降的奴隸,我為什麽要見妳!況且單於信任妳,讓妳決定別人的死活,而妳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於二主相鬥,旁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妳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想要使漢和匈奴互相攻打。 匈奴滅亡的災禍,將從我開始了!”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

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裏面,與外界隔絕,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壹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

匈奴認為蘇武是個神,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 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

蘇武遷移到北海後,沒有糧食,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它,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