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印刷術的發展~
北宋仁宗元年至八年,即吳公1041-1048年間,壹個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比畢升小十歲,是同時代人。而且畢升制作的陶器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孟茜筆談》中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準確可信的。
然而,壹些歐洲人曾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古騰堡。約翰內斯·古騰堡來自西德。他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約公元1440-1448年,比畢升發明陶器活字印刷術晚400年。
活字印刷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壹,也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和任何發明壹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其社會需求、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由於經濟發展,商業繁榮,文化繁榮,都需要信息快速大量傳播。活字印刷術的產生是為了解決這個社會需求提出的問題。印刷必須使用紙張和墨水。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油煙、松煙。紙和墨水的發明為活字印刷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自戰國秦漢以來,篆刻、拓印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顧名思義,印刷中的“印”字本身就包含了兩層意思:印章和印刷;“刷”這個詞是這種拓印和著墨過程的名稱。印刷術的命名揭示了它與印章和拓片的親緣關系。印章和拓片是活字印刷的兩個起源。
早在公元前4世紀,也就是戰國時期,私印就非常流行。當時,它被稱為“Xi”。秦始皇滅六國,得楚和氏璧,刻國璽。從此“璽”字被封建帝王壟斷。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印章,普通人的印章只能叫印章。漢代盛行篆刻。起初的印章多為凹負字,用於印泥。後來紙普及了,印章泥漸漸失效,水印取而代之,凸正字增多。Seal創造了壹種從反刻字符獲得正字法的方法,楊雯seal提供了壹種從楊雯反刻字符獲得正字法的復制技術。
印章的面積本來就很小,只能容下姓名或官階等幾個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家有壹派講究記譜法。他們在桃和棗上刻下長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據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壹書,道教有抄本120字。可見當時我是可以通過蓋章來抄壹篇短文的。這其實是雕版印刷的先驅。
拓片是印刷的另壹個來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那時候儒家經典都是老師口述,學生記錄的。所以,同樣的經典,不同的老師教的不壹樣是必然的。漢高祖Xi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立碑,把所有重要的儒家經典都刻在上面,作為校正經書的標準本。為了避免從石雕上抄寫經文的勞動,人們在4世紀左右發明了拓印古跡的方法。在紀念碑上拓印的方法很簡單。將壹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蓋上吸水的厚紙,用刷子輕敲,直至紙張沈入石碑上的刻孔。然後,把外面的厚紙拿下來,用棉絮或絲棉拍打,蘸上墨水,輕輕地均勻地刷在薄紙上。等薄紙幹了,拿下來,就是壹張黑白的復印件。這種拓印的方法和雕版印刷是壹樣的,不同的是碑文上的字是陰中凹,而雕版印刷上的字是陽中凸。石碑上的字是用草書寫的。拓貝提供了壹種從正字法獲得正字法的復制技術。後來,人們把石碑上的字刻在木板上,然後流傳開來。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詩中說:“彜山之碑為野火所燒,棗木肥而扭曲。”這和雕版印刷差不多。
到了唐代,篆刻和拓印兩種方法逐漸發展融合,產生了雕版印刷。唐穆宗長慶4年12月10日,即公元65438+825年10月2日,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當時揚州、越州壹帶到處都有人“編書鼴鼠”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在街上叫賣或以茶換酒。“莫勒”正在印刷。這是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雕版印刷記錄。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使蘇峰的報告,下令禁止私刻歷法。蘇峰在報告中說:“每年中共中央天臺邀頒布新歷書之前,私印歷書已遍布天下。”可見當時從事雕版印刷的人很多。1900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壹卷雕版印刷的《金剛經》,卷末題為“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君為二房夫人所作”。鹹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這本書是壹張紙的形式,大約1.6英尺長,由七張印刷紙組成。前面是壹扇門的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孤獨的花園裏談論壹棵樹。其余的印在金剛經全文裏。這張紙的圖文非常精美,雕刻手法精致而簡單,可見當時的印刷技術相當精通。
隨著印刷品種和數量的急劇增加,每印壹本書就要刻壹次板,耗費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因此,提出尋求壹種更簡單、更經濟的印刷技術。到了晚唐時期,已經有數以千計的佛像手卷重復印著壹個佛像印章。過去,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考古隊在中國和新疆發現了大量這種數以千計的佛軸。大英博物館有壹幅手卷,全長17英尺,約合5.18米,上面印有468尊佛像。另外,在刻字的過程中,難免會刻錯字。刻錯壹個字,浪費壹塊板,很可惜,也很浪費。聰明的工匠想出了壹個補救辦法,就是用鑿子把錯別字摳出來,然後用壹塊同樣大小的木頭把字刻上去補上。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和借鑒。由此可見,活字印刷術雖然是畢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確實凝聚了歷代眾多勞動者的智慧。
自從印刷紙發明以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對書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晉朝初年,府中藏書29945冊。南北朝時,梁元帝在江陵藏書7萬余冊,隋朝在嘉澤堂藏書37萬冊,是中國古代國家圖書館的最高藏書記錄。除了官書,私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代的郭夫人,藏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壹個人就用了三十輛車來運書。印刷術發明之前,只有郭夫人和張華這樣的政府和富人才能有這麽多的書,普通人能拿到壹兩本也不容易,因為當時的書都是手稿。抄這麽多稿子需要多少人力啊!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我們如何滿足社會的需求?歷史上往往是這樣的,壹項科學發明,只要是社會急需的,有生產的物質條件,就會出現。這就是雕版印刷的出現。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前,社會上廣泛使用印章和拓片。有兩種海豹:楊雯和殷聞。刻在楊雯的字是凸的,刻在殷聞的字是凹的。“如果妳在楊雯使用印章,它會被印在白底黑字的紙上,非常醒目。但是印章壹般都比較小,印的字數有限。碑文壹般用陰體書寫,顯影的是黑底白字,不醒目。而且拓印過程復雜,不方便印書。但是拓片有壹個很大的優勢,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壹次可以拓片很多字。如果取長補短,結合拓印各自的特點呢?當然情況不同。受拓印兩種方法的啟發,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頭鋸成壹塊塊的木板,把要印刷的字寫在薄紙上貼在木板上,然後按照每個字的筆畫,用小刀壹個壹個地刻成楊雯,讓每個字的筆畫在木板上凸顯出來。木板刻好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時,先用毛筆蘸墨,刷在雕花板上,再用自紙覆蓋,用幹凈的毛筆在紙的背面輕輕壹刷,再把紙取下來,書的壹頁就印好了。逐頁印刷後,裝訂成冊,這本書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字印刷,所以大家稱之為“雕版印刷”。
中國什麽時候發明了雕版印刷?歷史學家對此問題尚未達成壹致,但大多數人認為它是在唐代發明的。
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客觀上產生了對雕版印刷的迫切需求。
據邵經邦的《洪》壹書記載,唐太宗的皇後石收集了封建社會典型婦女的故事。我寫了壹本書叫《女人的規則》。貞觀十年,大地長孫死了,宮裏有人把這本書送給唐太宗。唐太宗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貞觀十年是公元636年。女子規則的公布日期可能是今年或以後。這是中國文獻中提到的最早的版畫。從這些數據中分析。也許當時人們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術印刷書籍,所以唐太宗想到了印刷女規。雕版印刷的發明肯定早於《女規》的出版。到了九世紀,中國用雕版印刷來印刷書籍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代詩人白居易把自己的詩編成了壹部詩集——《白長慶集》。長慶四年(公元825年1月2日)十二月十日,白居易好友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序言說:當時白居易的詩是“編抄”的,到處賣。過去人們把刻石叫做“鼴鼠”,到了唐代,刻石又叫“鼴鼠”。“Moller”這個詞在這裏的意思是雕版印刷。《舊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刻印歷書。這是怎麽回事?據其他古籍記載,是這樣的:當時劍南、梁川、淮南路的人。都是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賣。每年掌管歷法的司天臺都沒叫過新歷法,但民間印出來的新歷法到處都是。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我們的東川使節蘇峰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呼籲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系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如何禁止訂單?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但民間所刻的歷書仍然到處流行。即使在同壹個地區,也不止有壹種民間印刷的歷書。黃巢起義期間,唐僖宗倉惶逃往四川。皇帝也逃了,當然沒人來管禁止印歷書的事。所以江東當地人自己編了歷書賣了。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兩個人印了壹本歷書,比日月晚了壹天,發生了爭論。當地壹個官員知道後說:“我們都是做同壹行業的生意。差壹天半又有什麽關系?”壹本歷書怎麽會差壹天?當地官員說的話真讓人發笑。這件事告訴我們,光是江東就至少有兩本印刷的歷書。當時隨唐僖宗逃入四川的劉辟在家訓序言中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裏看到了很多關於陰陽、雜記、夢想家的書。這些書大部分都是木刻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僅印刷歷書,還印刷其他各種書籍。只有壹本刻於唐代的書《金剛經》是鹹通九年刻的。鹹通是八六八年九年,離現在已經壹千多年了。這種1000多年前的印刷品是如何存活下來的?這是另壹個故事。甘肅敦煌東南有鳴沙山。早在晉代,壹些佛教徒就在這裏開洞,雕刻佛像,修建寺廟。隨著洞穴越來越多,佛像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所以人們稱之為“千佛洞”。1900年,道士王在修洞時,偶然發現壹個封閉的暗室。他打開壹看,裏面是壹捆捆的紙卷,很多是唐代抄的書,還有壹本是唐代刻的金剛經。金剛經長約壹尺,高約壹尺。這是壹張由七張印刷紙制成的紙。卷軸前面有壹幅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對弟子的說法的神仙故事,表情生動,後面是金剛經全文。卷內沒有壹行字,說明是鹹通九年刻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刻印刷書。這幅畫也刻在壹整頁紙上,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五代的時候,有壹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朝四朝都是大官,是個卑鄙的家夥。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的人出售的各種印刷書籍,除了儒家經典,就向皇帝建議在晚唐長興三年用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 * *印了九種經書,用了四個朝代,用了22年才全部刻完,直到周的最後三年。因為這種雕版影響很大,後來認為印刷術是五代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代,印刷業更加發達,刻書遍布全國。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剛性十三萬件;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擁有超過10萬冊關於印度歷史的書籍。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的規模。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有700多種,字體工整古樸,美觀大方,此後壹直為我國人民所查閱。宋代普遍使用木刻,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劉進安賈公府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說到印刷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壹個偉大的創造。壹本書只要刻壹次板就可以印很多冊,比手寫快很多倍。但是這樣的話,妳要刻壹次板才能印壹本書,還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也不可能快速大量的印書。有些書字數很多,往往需要幾年才能刻出來。萬壹書印了壹次沒有再版,雕刻得再好的木板也完全沒用了。有什麽辦法可以改善嗎?
到了11世紀中葉(宋仁宗清朝時期),中國壹位名叫畢升的發明家終於發明了壹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印刷技術。畢升用泥土做了壹根長方形的長柱,上面刻著字,用火淬硬。這是壹個壹個活字。印刷書籍時,準備壹個鐵板,在上面放上松香和蠟,鐵板周圍有鐵架。鐵架密密麻麻都是活字,壹個鐵架就是壹個版本。然後在鐵板下用火烤,讓松香和蠟融化。另外,用平板壓在排列好的活字上,把字壓平,壹個活字板就排列好了。它和雕版壹樣,只要把字著墨,就可以印出來。為了提高效率,他準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壹個負責印刷,壹個負責排版;當壹個紙板被打印時,第二個紙板就準備好了。兩塊鐵板交替使用,印刷速度快。畢升每字刻幾個字;用漢字刻上20多個不熟悉的字,然後臨時刻上,用火燒掉,非常方便。印完之後把鐵板放在火上加熱,讓松香和蠟融化,活字就可以拆下來下次用了。這是活字印刷的最早發明。這種粘土類型稱為粘土類型。相比今天畢升發明的印刷術2,雖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的三個主要步驟——制作活字、排版、印刷——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對印刷術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孟茜筆談》中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朝鮮人民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刷書籍,後來又用木活字印刷書籍。13世紀,他們首先發明了用銅活字印刷書籍。中國用銅活字印刷書籍比朝鮮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和鐵活字。
然而,真正使用油印技術打印文件的人是蓋斯特·坦納,壹個住在英國的匈牙利人。大約1881年前,他以蠟紙纖維紙為模板,用鐵筆在上面刻上要印的信息,鐵筆刻過的纖維上出現了微孔。然後他把墨水刷在盤子上,用滾筒壓,使墨水穿過蠟板,附著在下面的紙上。
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研究過模版印刷。他把鐵筆和電機配在壹起,控制電機讓鐵筆在紙上刻字做成油印。雖然這種方法在當時並沒有被廣泛重視並付諸實踐,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坦納用打字機代替了唱針。他把打字機上的色帶拆下來,讓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蠟紙揭下來,鋪在紙上,上墨,壓印,成功了。
10多年後,奧地利人Clabau發明了輪轉油印機,大大提高了油印速度。
凹版印刷——凹版印刷產生於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於空白部分。版面結構與中國古代拓片相似,但著墨部分正好與拓片相反。由於這種印刷方法印出的成品表面的油墨略有凸起,易於辨別,不易仿制,所以多用於印制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板可分為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
雕刻銅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菲娜·秋來發明的。1477年,地圖就是用這種方法印刷的。到19世紀初,歐洲開始用這種方法臨摹名畫,印制有價證券,逐漸將凹版印刷發展成為壹種獨特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印和凹印:膠印線條親油,能吸墨;供水的濕輥的非畫線部分沒有附著油墨。附著在印版上的油墨用來印在塑料布滾筒上,然後轉移到紙上。這是膠印。凹印銅片上有腐蝕產生的凹坑來做線描,線描的深淺是由凹坑的體積決定的。先在滾筒上塗上油墨,然後用刮刀刮去,只留下凹孔內的油墨。按壓時,凹孔中的墨水被印在紙上。
凸版印刷——凸版印刷是指印刷出來的圖形部分高於空白部分。印刷時,將圖形部分塗上油墨,然後用紙覆蓋並壓制,油墨從印版轉移到紙上。
在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響下,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制造了鉛活字和木制印刷機械。當時中國和朝鮮已經出現了鉛活字,但到了夏天,騰寶不僅用鉛、錫、銻制作活字,還制作鑄字的模具,所以制作的活字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比較先進。他還發明了壓力印刷機,開發了專門用於印刷的脂肪油墨。由於古騰堡的壹系列發明,他成為了現代印刷術的創始人,他的壹整套印刷方法壹直沿用到19世紀。
古騰堡創造活版印刷後,西歐壹些人還在努力改進印刷技術,先後創造和改進了紙式鉛版、橡膠活版等生產技術。,提高了凸版印刷的質量、印量和印刷速度。
平版印刷-根據印版的不同,平版印刷可分為石版印刷、柯式印刷和柯式印刷。它們的相似之處在於,印刷的圖文和未印刷的空白在同壹平面上,肉眼看不出高度差異。印刷時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使圖形部分抗油親水並排出油墨,油墨通過擠壓轉移到承印物表面。
大約在1778年,捷克斯洛伐克人納菲爾德發明了平版印刷。他在印樂譜的時候發現,表面有微孔的石板塗上油脂就能吸墨,而沒有油脂的部分因為儲水就吸不到墨。根據這壹現象,他發現了油水相斥的原理,從而發明了平版印刷術,並曾經寫了壹本名為《平版印刷術》的書,流傳於世界各地。
膠印是在平版印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壹種平版印刷技術。1817年,Sunnafeld用薄鋅板代替了厚重的石版,采用了圓柱體的印刷方式,解決了石版技術不容易套準的缺點。1905年,美國魯珀特在Sunnefeld的平版印刷機上安裝了橡膠輥,使印版上的圖文通過橡膠輥轉移到紙張上,印版與紙張沒有直接接觸,創造了間接平版印刷法。
珂羅版也是壹種平版印刷方法,由法國人海爾·巴爾托於1869年發明。因為是用磨砂玻璃做版材,所以也叫玻璃印刷法。這種印刷方法可以用照相制版,可以最準確地印刷名畫、拓片、藝術品和古籍。
與其他類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平版印刷尤其是膠印具有生產成本低、工藝簡單、磨損小、速度快、應用範圍廣等特點。此外,在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設備、科學制版和印刷質量不斷提高的配合下,這種印刷方式不斷得到發展,從而成為當今印刷行業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