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內 篇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外 篇
駢 拇
馬 蹄
怯 篋
在 宥
天 地
天 道
天 運
刻 意
繕 性
秋 水
至 樂
達 生
山 木
田子方
知北遊
雜 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 陽
外 物
寓 言
讓 王
盜 跖
說 劍
漁 父
列禦寇
天 下
後 記 莊子名周,是戰國中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人,曾在蒙的漆園(地名)擔任過小吏,可能時間不長。他的生卒年代已失傳,司馬遷只說他“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大致與孟子生活的時代差不多。他家境非常貧困,居住在“窮閭阢巷”之中,“衣弊履穿”,炊米難濟,餓得面黃肌瘦。《莊子·外物》篇所講述的“莊周家貧,故往貸於監河侯”的故事,正是他日常生活景況的壹次寫照。但他品行高潔,鄙棄世人幹祿求仕的卑劣行徑,《莊子·列禦寇》就記載過這樣壹件事:有壹個名叫曹商的人,是莊子的宋國老鄉,替宋王出使秦國,宋王給了他幾輛車;到了秦國得到秦王的歡心,秦王也送了他壹百輛車。他回到宋國,便來向莊子炫耀,沒料到莊子卻狠狠把他嘲笑挖苦了壹通:“聽說秦王有病求醫,凡是替他擠膿穿皰,便可得到車子壹輛;如果舔他的痔瘡,便可得到車子五輛。治療的越是卑下骯臟之處,得到的車輛便越多。妳該不是用舌頭給秦王舔痔瘡了吧?不然怎麽會得到這麽多的車啊?去妳的吧!”因為鄙棄仕祿,酷愛自由,追求放任、自在,所以寧肯過著貧困艱難的生活,也不願屈誌從仕,使身心受羈絆。據說楚威王聞聽他才學高,曾派使者帶上厚禮去聘請他擔任楚國的卿相,他卻報之壹笑,說:“千金,多麽貴重的聘禮啊!卿相,多麽顯赫的權位啊!可是妳難道沒見過那祭祀所用的牛嗎?餵養了好幾年,然後給它披上錦繡,牽進太廟去供祭。在這個時候,這頭牛即使想當個無依無靠的小豬崽,以免受宰殺,還能辦得到嗎?妳趕快走吧,不要玷汙了我!我寧肯像烏龜壹般拖著尾巴在溝渠的泥水裏自由自在地活下去,也不願被妳們的國君拴住套住!我壹輩子也不會去做官,只想讓我的心情快快樂樂!”這些故事,都反映了莊子的精神和人格。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體現道家學說的壹部極其重要的作品。現今通行的《莊子》壹書,是晉代郭象的註本,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壹篇,***三十三篇。從思想內容和文章風格等方面來看,“內篇”主要是莊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雜篇”則多出自莊周弟子或其後學之手。“但從總體來看,這三十三篇的內容還是比較壹致的,形成了以莊周思想為主體,包括他的後學的發展變化的壹個莊子學派的思想體系。”
“內篇”七篇,其中《逍遙遊》和《齊物論》是最重要、最精萃的兩篇,也是莊子自著最可信、最能體現莊子本人思想的代表之作。《逍遙遊》著重展現了莊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壹種不受任何約束、不受任何限制、徹底的、絕對的自由境界。絕對自由的境界在人世社會自然不可能存在,只能如同“藐姑射之山”那位“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壹樣存在於幻想之中罷了。《齊物論》則是莊子的世界觀和認知論的集中反映。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因為天地、萬物、人類,無不是“道”派生出來的。自我或物的角度來看,天下萬物是千差萬別的;但以“道”而言,天下萬物的千差萬別卻是微不足道的。“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的大鵬也好, “決起而飛,搶榆枋”的蜩與學鳩也好;“不知晦朔”的朝菌也好,“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也好,無非是“大知、小知”、“小年、大年”罷了。在“道”的面前,“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壹是非,此亦壹是非”,皆是齊同渾壹者。這種世界觀和認知論,如同《逍遙遊》的自由境界壹樣,最終也必然陷入於壹種虛無主義之中。應當看到,莊子追求絕對自由和齊萬物、等死生的思想,乃是當時惡濁的社會現實激化的產物,是莊子不滿於現實和想逃避現實的壹種極端的結果。莊子的自由追求和相對認識論是大膽的、敏銳的,但他把追求自由絕對化了,把相對認識論也絕對化了,所以莊子思想對後世的消極影響也恰恰在這兩方面。
莊子之於老子,如同孟子之於孔子,所以後世言儒必稱“孔孟”,言道必稱“老莊”。莊子思想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老子講“天道”,倡“無為”。莊子也大談“天道”,宣揚“無為”,這是老、莊思想核心的、壹致的地方。不過,莊子畢竟是壹位極有個性的人物,所以他於老子自有其不同之處:“老子微笑待人,莊子狂笑處世;老子教人,莊子嘲人;老子說給心聽,莊子直指心靈。若說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寬大慷慨的胸懷,那麽,莊子就像梭羅,有個人主義粗魯、無情、急躁的壹面。再以啟蒙時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順應自然的盧梭,莊子卻似精明狡猾的伏爾泰。”我們還認為,老子的思想自其出發點而言還是入世的、積極的,而莊子的思想才是徹底出世的、消極的。老子曾向世人,向統治者慨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而“莊子嘗自述:‘思之無涯,言之滑稽,心靈無羈絆。’可見,他是屬於嬉戲幻想的壹型,站在作家的立場,他又是極端厭惡官吏的壹派”。此外,後世道教神奇幻異的天真世界,若要尋其由來,與其說源於老子,毋寧說源於莊子。莊子思想與道教的神幻世界是直接的,不可分離的。還有,老子對儒家的“仁、義、禮、智”雖然也是排斥的、否定的,但畢竟不是像莊子那樣對孔子展開直接、全面、尖銳的攻擊。”當然,壹位看到儒家救世愚行的虛無主義者,多少想從其他方面獲取某些娛樂性的補償。如果只因儒家的失敗,便期望他戴上壹副沮喪的假面具,確是極不公平的要求。因此,西方人不必再批評孔子,因為單單莊子壹人對他的攻擊就已經夠嚴苛了。”
《莊子》壹書以簡潔深刻、曠達放任的思想和才華橫溢的手筆,對後世哲學、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吸收莊子的思想學說是比較突出的。文學家如嵇康、阮籍、陶潛、李白、蘇軾、曹雪芹等人,顯然對莊子精神也多有承繼和發揚。當我們讀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太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間,需行即騎訪名山”、蘇東坡的“我欲乘風歸去”等詩文時,不能不追想到莊子的憤世和自任。所以林語堂先生說:“如見於《野叟曝言》及壹切中國偉人傳記,每勸服壹個強盜或隱士,使之與家庭團聚而重負俗世之責任,常引用孔子的哲學理論;至遁世絕俗,則都出發於道教的觀點。在中國文學中,這兩種相對的態度稱之為‘入世’與‘出世’。有時此兩種思想會在同壹人心上蹶起爭鬥,以其戰勝對方。即壹個人壹生的不同時期,或許此兩種思想也會此起彼伏,如袁中郎之壹生。舉壹個眼前的例證,則為梁漱溟教授,他本來是壹位佛教徒,隱居山林間,與塵界相隔絕;後來卻恢復孔子哲學的思想,重新結婚,組織家庭,便跑到山東埋頭從事於鄉村教育工作。中國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風的生活與藝術及文學,采納此道家哲學之思想者不少。中國之立軸中堂之類的繪畫和瓷器上的圖樣,有兩種流行的題材,壹種是合家歡,即家庭快樂圖,上面畫著女人、小孩,正在遊玩閑坐;另壹種則為閑散快樂圖,如漁翁、樵夫,或幽隱文人,悠然閑坐松蔭之下。這兩種題材,可以分別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觀念。樵夫、采藥之士和隱士,都接近於道家哲學,在壹般普通異國人看來,當屬匪夷所思。下面壹首小詩,它就明顯地充滿著道家的情調: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此種企慕自然之情雕,差不多流露丁中國所有的詩歌裏爻,成為中國傳統的精神上壹主要部分。” 本書對《莊子》正文的點校,以中華書局《諸子集成》中的郭慶藩《莊子集釋》為底本,廣泛吸收先哲時賢的校勘成果。註釋、今譯主要參考了郭象的《莊子註》、陸德明的《經典釋文·莊子音義》、成玄英的《南華真經註疏》、焦茲的《莊子翼》、王念孫的《讀書雜誌余編》、劉文典的《莊子補正》、盧文稻的《莊子釋文考證》、俞樾的《諸子平議·莊子平議》、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王先謙的《莊子集解》、劉師培的《莊子耕補》、奚侗的《莊子補註》、章太炎的《莊子解故》、《齊物論釋》、聞壹多的《莊子內篇校釋》、馬敘倫的《莊子義證》、楊樹達的《莊子拾遺》、王叔岷的《莊子校釋》、於省吾的《莊子新證》、高亨的《諸子新箋》、陳鼓應的《莊子今註今譯》、楊柳橋的《莊子譯詁》、曹礎基的《莊子淺註》、張耿光的《莊子全譯》等。限於體例,凡所吸收諸家成果,不能壹壹交代,非敢有心掠美,唯乞原諒。
以往讀《老》、《莊》,每每自感於訓詁、義理不無心得,但等到對這兩部書需要從頭至尾認真進行點、校、註、譯等系統工作時,便發現確實有不少問題值得反復斟酌,未可遽爾而定。不過,本著高郵王氏“訓詁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貫,譬如振裘必提其領,舉網必挈其綱”的原則與方法,尋文究理,實事求是,就古音以求古義,必待揆之文義可安,驗之故訓有徵而後可也。管窺之見,蠡測之說,謬誤在所難免,尚祈專家學者與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孫雍長
壹九九七年三月二日
於廣州黃埔大道西德埔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