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飲食不當
飲食貴在適度。定量有規律的吃飯,叫適度吃飯。
1.饑餓感和飽腹感障礙:飲食要適度,餓飽了就可能發生疾病。明顯低於我的適度飲食,那叫餓死;明顯超過我的適度飲食就叫飽腹感。餓了就會食量不足,缺乏化學源,最終導致氣血少衰。氣血不足會導致身體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其他疾病。另壹方面,超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暴飲暴食,會導致食積、腹脹、酸敗泛酸、厭食、嘔吐腹瀉等損害脾胃的疾病。所以有“飲食自加倍,胃疼”的說法。
饑餓感和飽腹感障礙在兒童中尤為常見,因為他們的脾胃比成人弱,長期進食後可抑郁轉化為熱;傷寒論寒,可聚濕生痰。長期進食的嬰幼兒還可出現手足發熱、心煩易哭、腹脹、面色發黃、饑餓感等癥狀,稱為“營養不良”。如果成年人長期暴飲暴食,往往會堵塞胃腸經絡的氣血循環,導致腹瀉、便血、痔瘡。暴飲暴食肥甘,容易產生上火,甚至引起癰瘡毒。
總之,不宜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進食,食物不宜過飽;極度口渴不宜飲用,也不宜過量飲用。吃多了會積累;口渴太多導致濕痰。
另外,在病程中,飲食不當也會改變病情,所以有“食復”之說。例如,在熱病中,疾病初愈,脾胃尚虛,暴飲暴食或吃不消化的食物,往往導致食積熱盛,與余熱結合,使熱邪久留,導致疾病復發或遷延。
壹直吃:在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吃東西,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奏地進行,同時使脾胃得到協調和放松,水谷微妙而有序地分布在全身各處。自古以來,壹日三餐,“早餐要好,午餐要飽,晚餐要少”。如果飲食不變,還會損傷脾胃,引發其他疾病。
(2)飲食偏好
飲食結構合理,五味調和,寒熱適中,不偏食,才能使人體獲得各種所需的營養。如果飲食偏食或者飲食結構不當,或者飲食過冷過熱,或者飲食五味偏食,都可以導致陰陽失調,或者出現壹些營養缺乏和疾病。
1.物種偏好:只有合理的飲食,合理的飲食結構,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人的膳食結構應該是谷類、肉類、水果、蔬菜齊全,以谷類為主,肉類為輔,蔬菜為輔,水果為助。根據需要合理搭配,有益健康。如果結構不舒服,制劑不合適,口味偏了,臟就偏了,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如果水晶太嗜酵母,會導致水和飲料的堆積;如果過於嗜吃瓜果酥,水濕內生,就會浮腫拉稀。
2.寒熱偏好:飲食宜寒溫適中,否則寒食過多,可損傷脾胃之陽,內生寒濕,腹痛泄瀉。偏食辛、溫、燥之熱,可引起胃腸積熱、口渴、脘腹脹痛、便秘,或痔瘡。
3.五味偏:人的精神氣血都是由五味而生的。五味五臟各有親和,如酸肝、苦心、甜脾、辛肺、鹹腎。如果長期喜歡某種食物,會使臟腑功能盛衰。久而久之,就可以按照五臟關系蔓延,損害他的器官,引發疾病。多吃鹹的東西,血液會停滯,臉色會失去光澤;多吃苦味的東西會使皮膚幹燥,毛發脫落;多吃辛辣的東西會使肌腱緊張,爪子枯萎;多吃酸味食物,會使皮肉緊實收縮,嘴唇幹澀薄。吃多了甜的東西,骨頭會疼,頭發會掉。此外,過度的愛好會導致營養不良,缺乏壹些必要的營養,作為疾病影響臟腑。比如腳氣、夜盲癥、腫痛等。都是五味的結果。所以飲食五味要適當,平時飲食不可偏食。生病的時候要註意飲食,忌口。飲食宜病,可輔助治療,促進病情好轉。反而會加重病情。只有“五味調和”才能“有定數”。
(3)不潔飲食
食用不潔可引起多種胃腸疾病,如腹痛、上吐下瀉、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蟲病,如蛔蟲、蟯蟲、白蟲等。,且臨床表現為腹痛、吃異物、面黃肌瘦。如果蛔蟲進入膽道;還可能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間歇性嘔吐和四肢冰冷。如果食用腐爛有毒的食物,會引起食物中毒,常伴有腹痛和嘔吐,甚至昏迷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