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
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三壹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因此他無法公開與北洋軍閥作鬥爭,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
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學生還沒開學。魯迅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的時候經常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就寫了這篇散文發表於《莽原》上,發表時加的副標題是”舊事重提之六“。
作者資料: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仿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
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這是壹篇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回憶性散文。在這壹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卷自如地描繪了壹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這個世界是由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組成的。先是百草園,顧名思義,是個荒涼的地方,如作品所說,“其中似乎確鑿只有壹些野草”,可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草園”變成“樂園”,其間就充滿了童趣,作品即以這為中心進行構圖。
兒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態,自然的情調,自然的聲音,必然萌發起他們的興趣,勾起無窮的聯想,那蟬的“長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都是孩子們對昆蟲語言的好奇想像。魯迅在百草園裏描繪的就是兒童在自然環境裏的極樂世界。
在作者筆下,百草園是壹個充滿了顏色和聲音的生命世界,連那青青的野草叢裏,也氤氳著壹個動人的故事。這故事極有聲色,但見金光閃閃,風聲颯颯,鬼影幢幢,妖氣重重,恐怖極了,又生動極了。
有人認為這像是閑筆,其實這看似信筆插話,卻是極具匠心,眾所周知,這是壹個民間的古老傳說,魯迅借助它饒有興趣地從另壹側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
從結構角度看,這個故事是從園裏草叢中相傳“有壹條很大的赤練蛇”引發出來的,文氣貫通,毫無遊離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挖掘了潛存於他們心靈深處的奧秘。可以想像得出,孩子們對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歡又害怕的。
在技巧上看,這壹插話是轉敘事為描寫,別開生面地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園壹滲入人情,就更其魅人了,這實是壹記妙著。
百度百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