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讀者看過成龍主演的壹部叫《神話》的電影,講的是秦朝將軍蒙毅和朝鮮公主玉漱的愛恨糾葛。裏面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就是對秦始皇陵裏地宮的還原了,壹望無際的水銀海洋,陵墓裏的重力異常和長生不老藥,都讓觀眾對無比神秘的秦始皇陵充滿了好奇。
作為中國2000年封建王朝裏最奢華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修建耗費的人力和物力遠超後世任何壹個帝王。我國早在1976年就發現了秦始皇陵的具體位置,但挖掘工作進行到壹半時,由於皇陵結構和巷道過於復雜,保護挖掘技術不過關等各方面原因,國家中斷了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壹直到今天,展現在國人眼前的秦始皇陵仍只是冰山壹角。
雖然不讓挖掘,但不管是考古學家還是普通民眾,都對秦始皇陵充滿了向往。原因有兩點,第壹,很多古代文獻裏都記載了秦始皇陵裏的奇異景象。
在《三輔故事》裏提到,當年項羽攻入鹹陽後,曾派了30萬人盜挖秦陵墓。沒想剛挖不久,壹只金色大雁從墓室中飛出,項羽壹行人便再也不敢動秦陵。並且,影視作品裏的水銀海洋也不是虛構,在《史記》裏有確鑿的文字記載,專家也的確在秦始皇陵周圍的土壤裏檢測到了超標的水銀。如此獵奇的景觀,試問誰不會好奇。
第二,秦始皇陵裏還可能埋藏著古書上記載的3件國寶級的鎮陵之寶,這也是人人都為之振奮的原因。究竟是哪3件國寶呢,且聽筆者壹壹道來。
第壹件是秦書簡。鑒於秦始皇曾幹過焚書坑儒的事,所以,我國的歷史古籍在秦朝這裏是斷代的。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殷商乃至三皇五帝時期的歷史文獻,都被秦始皇付之壹炬,目前的存世量屈指可數。因此,現行歷史的大致脈絡,都是依據西漢開始的史官記載來推斷的,譬如《史記》。
而秦始皇陵裏的這些秦書簡便能對西漢前的歷史提供相當大的補充,作為承上啟下的珍貴文獻,很有可能會解開困擾考古學界千百年的謎團,甚至是顛覆現今的歷史觀,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第二件是秦阿劍。這是古代十大名劍之首,出自著名制劍大師歐冶子和幹將之手。其相當珍貴,曾讓楚國和晉國為它爆發了戰爭。《史記·李斯列傳》裏更是直言“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意思是秦阿劍堪比昆山寶玉和明月之珠壹般稀有。
這把劍據說是秦始皇生前最喜歡的佩劍,經常劍不離身,死後還將其作為陪葬品埋入地宮之中。史書上如此傳奇的記載,更是激發了考古學者們對秦阿劍的好奇。
第三件是十二金人像。這是秦始皇在統壹六國後修築的,為了停止戰爭,秦始皇收盡天下所有兵器,將其熔成了12座巨大的金人,相傳每座金人有13.7米之高。最輕的都有30多噸,最重的更是高達80多噸。
不過,隨著秦朝滅亡,這12尊金人也不知去向。而考古學家推測,其有極大可能性陪著秦始皇壹起去了地宮。倘若能將其挖掘出來,對研究秦朝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金屬冶煉制造工藝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就是秦始皇陵裏三件國寶價值的文物,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考古學家們看中秦始皇陵裏文物的歷史價值,普通民眾則關心皇陵是否真的像古人所描述的那般玄乎。
不管是何種目的,都是希望秦始皇陵能得到行之有效的保護性挖掘,隨著先進考古技術的日趨成熟,相信秦始皇陵中有壹天將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