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關道是連接關中地區與江漢地區的重要道路。戰國時武關道上烽煙叠起,丹陽、藍田兩次戰役,秦大敗楚軍,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曾五次出巡全國各地,其中兩次經行武關道。西漢興於武關道,亡於武關道。
宋金、宋元戰於武關道。唐王朝承平二百余年,武關道很少用兵,當時它的主要作用在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南北溝通。
貞觀、開元年間,大都長安與江淮之間的交通往來,除貢賦物資及笨重行李,要取道黃河、汴水和渭河漕轉外,官民商旅往返多利用商山路的便捷條件。其時,商州“郵傳之盛,甲於它州”。白居易在《登商山最高頂》壹詩中曾作過具體的描寫:“高高此山頂,回望惟煙雲。下有壹條路,通達楚與秦。或名誘其心,或利牽其身。乘者及負者,來去何雲雲。” 商山路當時大部分路段是沿丹水北側行走的,山道不廣,林木遮被,路又多在山頭或山腰,賈島描述形容它是“壹山未盡壹山迎,百裏都無半裏平”,可見其道路比較難行。
為了改變如此路況,以利交通,中唐、晚唐期間,朝廷曾對商山路進行過多次修治。德宗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八月,商州刺史李西華奉命征發工役十余萬,在加寬由藍田至內鄉七百余裏舊道的同時,於阻水澗處,又別開碥道,並在沿途“修橋道,起官舍”,使商山路壹時“人不留滯,行者稱便”。
商山路經過大修後,商於驛館舍也新落成,商州地方特別制作石碑壹通立於驛前,碑文請太子賓客柳公權繕書,碑額則由秘書郎李商隱恭篆。參與其事者皆當朝名士,可見斯役工程不小。 近年來,商洛的道路交通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向四周空間做了大幅度的拓展,過境的西安至南京、西安至安康兩條鐵路,滬陜、銀武、西康高速公路及正在建設的西商第二通道四條高速公路途經商州、山陽、柞水、洛南,使往昔的“大唐商山路”通行障礙徹底排除,交能設施更趨完善,並形成四通八達的多孔道交通網絡,為商洛迎來現代化的高等級交通時代。商洛市已融入“西安壹小時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