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坊
《普濟方》是明代朱、滕碩、等人編撰的壹部中醫文獻。本書匯集了15世紀以前的古籍名著,總結了明朝以前的醫療經驗。除歷代醫書外,還包括其他傳記、雜說、道藏佛書等,保存了許多宋元名醫佚文。
作者簡介
朱(?~ 1425)明朝藩王。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先以為名,洪武十壹年(1378)以為名,死後以“丁”為號,故後人稱為王。能辭賦。洪武十四年,在開封開設官邸。當地有很多野生植物,可以種在花園裏,供想充饑救饑的人自己觀察。
長大後叫畫師素描畫圖,註明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編成《救災本草》四卷(1406)(或後世八十四卷)。植物414種,圖形真實,大部分內容都是調查觀察所得,很受重視。
嘉靖三十四年(1555),再版時被其子朱由敦(周先旺)誤題。這本書曾被收入徐光啟的《農業行政百科全書》廣為流傳。另壹部《普濟方》168卷(四庫全書已改編為426卷)。《包余省錄》有兩卷。
內容簡介
本書1至5卷為方脈;6到12卷是運氣;13卷到43卷是內臟;卷四十四至卷八十六為形體,有內分、面、耳、鼻、口、舌、齒、眼等九門;87卷至271卷為疾病,分為39類,如傷寒、時令氣、熱病等重疾、雜病治、食療傷、乳石等;
卷272-315都是瘡腫,分為瘡腫、癰腫、瘰癧、腫痛、骨折、膏藥等。先描述醫學理論,再描述治療方法,其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外科治療方法。316至357卷為婦女,分為婦科病、妊娠病、產後病、分娩困難四類;
358-408卷為嬰幼兒,包括兒科診斷、新生兒護理、常見病,其中對痤瘡皮疹、驚厥的治療更為詳細;第409至426卷為針灸學,其中第壹卷為總論,載有歷代針灸名著的“序”和“頌”,並概述了取穴、補瀉的方法,以及經絡穴位和各種證候的針灸療法。
本書是15世紀以前的古籍合集,總結了明代以前的醫療經驗。除了歷代醫書之外,還包括其他傳記、雜說,以及道教佛教書籍等相關記載。它不僅在方劑學史上有重要貢獻,而且保存了宋元名醫的多部佚文,對臨床治療有很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