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戰國時期有沒有書店

戰國時期有沒有書店

沒有,當時窮人不能讀書識字,貴族自然有錢請人抄書來看,紙張發明之前都是楔子書簡和帛等上,成本很高。估計紙張發明後才有了書店的繁衍。

公元前2世紀, 在中國的西漢時代,就有了書籍買賣活動。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7),京師興太學,郡國立學校,為適應學生讀書,書肆應運而生。揚雄(公元前53~公元7)在《法言·吾子》壹文中說:“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這是中國現存古籍中最早提到書肆這個名詞。

當時,書肆出售的書籍,是將文字抄寫在竹簡、絲織品上的抄本。 紙張發明後, 則抄在紙上。東漢時代(1~3世紀初)出現了以抄書為業的人,稱傭書,如東漢名士王溥,“家貧不得仕,乃挾竹簡插筆洛陽市肆傭書。”魏晉南北朝時代稱經生。有些書肆主人就是傭書人,自抄自賣。

傭書人的出現和紙張的發明,促進了書肆發展。南北朝時代(5~6世紀),書肆已遍及洛陽、長安、大同、安陽、南京、成都、江陵等地。唐代(7~9世紀),抄本書盛極壹時,書肆兼售書畫。唐《尚書故實》載:“京師書肆孫盈者,名甚著:盈父曰仲容,亦鑒書畫,精於品目,豪家所寶,多經其手,真偽無所逃焉。”

唐初發明的雕版印刷,再壹次促進了書肆發展。唐代後期至五代時期(9~10世紀),在成都、長安書肆林立,利用雕版印刷日歷、佛經、字書、小學、文集以及陰陽占蔔等書出售。兩宋時代(10世紀末~13世紀)書坊出售的雕版書基本代替了抄本書。書坊業中心開始在開封、洛陽、成都,後轉移到臨安(杭州)、建安(今福建建甌)、建康(今南京)、眉山(四川眉山縣)。建安余氏從北宋時就經營勤有堂書坊,跨越南宋、元、明三個朝代,歷數百年不衰。元代(14世紀),盧陵(在今江西)、婺州(在今浙江)、平水(在今山西)的書坊業也較繁榮。明代(14世紀後期~17世紀中期),北京、南京、蘇州、杭州成為全國“四大聚書之地”,即圖書集散地。那時的書坊,主要刊刻和出售民間喜聞樂見的文藝書、日用書、醫書以及供科舉考試用的策論、字書、韻書、類書、文選、經書、子書等。清代(17世紀中期~20世紀初)北京琉璃廠、南京三山街、蘇州閶門形成較為繁榮的書店街。

19世紀,西方印刷術傳入中國後,開始出現近代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出版業,促進了圖書出版事業的發展。但當時的書店、書局、印書館等,多是兼營出版、發行 (有的還兼營印刷)的機構。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實行出版、印刷、發行專業分工,從解放區發展起來的近千處新華書店,成為中華人民***和國的國營書店,專門從事圖書發行,私營書店經過社會主義改造也逐步成為國營書店。80年代初,集體、個體書店得到了迅速發展。 西方的書店,約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古羅馬的書店集中在元老院會堂和羅馬廣場附近的較為繁華的街道上,書店門口的 柱從上到下標出正在出售的書名。公元1、2世紀,希臘也有了抄書出售的書店。在中世紀的歐洲,書店是大學的附屬設施,而大學又附屬於基督教會。 書店除自銷抄本書外, 還批發給流動書商,讓他們到各地出售。15世紀中葉,德國的J.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以後,教會、政府、大學、改革家和急進派都利用印刷術出版書籍,宣傳自己的主張。這時的書店則成為作者、印刷商和書商結合在壹起的經營機構。1786年,英國政府在倫敦成立了女王書局,主要出版和銷售官方文獻和議會文獻,在倫敦、愛丁堡、貝爾法斯特設有分店,銷售圖書。19世紀,歐洲的書店迅速發展,並逐漸從出版分離出來,形成壹些專門從事圖書發行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