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鄭之珍的個人作品

鄭之珍的個人作品

著有傳奇《目連救母》全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又稱《勸善記》。

《目連救母》***100出,分上、中、下3卷。劇情敘善人傅相廣濟孤貧,齋僧布道,升天後受封“天曹至靈至聖勸善大師”。其妻劉青提受人慫恿,違誓開葷,不敬神明,殺害生靈,觸怒上蒼,被鬼使捽入酆都地獄,備受折磨。其子傅羅蔔夙具孝心,甘冒艱險往西天懇求佛祖超度。

佛祖嘉其孝義,允許皈依沙門,改名大目犍連。目連為尋母去地獄,遍經十殿,百折不回,終於感動神明,實現了母子重逢、同升天界的願望。目連救母故事最早起源於西晉三藏竺法護所譯《佛說盂蘭盆經》。據唐王定保《摭言》記載,張祜曾對白居易說:“明公亦有《目連經》。《長恨詞》雲:‘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此不是目連訪母耶?”可知當時已有以目連救母為題材的變文。現存敦煌卷子寫本《大目犍連變文》、《大目連變文》和《大目連緣起》,故事情節已較完備。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8《中元節》說:“勾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

可見北宋時已有連演7天的“目連救母雜劇”。元、明間有《行孝道目連救母》雜劇,無名氏撰,已佚。元末有《目蓮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傳奇就是在這些變文、雜劇基礎上整理、改編而成的壹部作品。

劇中描寫劉青提死後所經受的種種報應和災難,以及目連遍遊地獄的情節。全劇的主要思想傾向在於宣揚封建孝道,鼓吹因果輪回等宗教迷信思想。但劇中吸收了許多民間傳說和故事,如《王婆罵雞》、《啞子背瘋》、《趙花打老子》、《尼姑下山》、《拐子相邀》、《行路施金》等,均可以單獨演出。這些折子戲在鄭之珍原作中雖服從於勸善懲惡的主題,但在民間演出中又往往滲透了與作者原意相違的思想內容。有的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情趣,有的場面熱鬧,演出火爆,有的還穿插了筋鬥、蹬罈、跳索、跳圈、竄火等雜技表演,所以在民間演出時受到壹定的歡迎。

清乾隆年間,張照參考鄭之珍《目連救母》傳奇,編撰宮廷大戲《勸善金科》***240出,每日演24出,10天演完。

《目連救母》在中國民間戲曲舞臺上是有影響的,明末清初的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敘了“徽州旌陽戲子”搭臺演出《目連救母》3月3夜的盛況。近世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等地的鄉間多有目連戲的演出,或3日3夜,或“兩頭紅”(從太陽落山演至次晨日出),也有連演7夜或9夜的。

《目連救母》湖南幾個大的地方劇種都有高腔《目連傳》這壹古老的劇目,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期 ,省裏和各地都曾搜集到壹些演出本和木刻本。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珍貴資料沒 能保存下來。到1980年又著手重新搜集,不但難度相當大,而且耆宿雕謝,要費的考證 工夫更多。那幾年收到的劇本,大部已油印、內部鉛印或公開出版。二十年來,我也寫 過幾篇小文,討論有關《目連傳》的問題,由於新的資料時有發現,個人認識也稍見明 晰,覺得對這些演出本有進壹步求證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