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司馬遷作為郎中令的時候,去過哪些地方

司馬遷作為郎中令的時候,去過哪些地方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壹位執掌天時星歷,記錄、搜集保存典籍文獻的壹個史官。史官無權無勢,無名無利,他因罪得罪了漢武帝,在死刑和宮刑之間他選擇了壹個男人最為恥辱的宮刑,包羞忍恥活了下來。後來呢,他又充當了本應該由太監來充當的壹個官,也就是中書令。當中書令的時候,他為官又不能推賢進士,也就是說並不是個好官。但是就是這位司馬遷,撰寫了中華文化史上壹部宏偉的巨著《史記》。這部《史記》影響了,並且繼續影響著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司馬遷是不是壹位英雄?如何評價他的人格?司馬遷有著怎樣的傳奇的人生?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究竟在哪裏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我們將沿著司馬遷生命的軌跡走進這位歷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來解讀兩千多年前的壹個歷史之謎。 ,二十歲的壹次漫遊。司馬遷字子長,生於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龍門,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韓城縣。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在家鄉從事過壹些農業勞動。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聖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那麽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誌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壹部規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寫壹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麽壹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後,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壹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壹個宏願。 於是,他讓兒子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裏路,他要求他兒子來進行壹次為期兩年多的壹次全國的漫遊。所以我這裏要介紹司馬遷的漫遊,於是司馬遷從20歲開始,就做了壹次漫遊,司馬遷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壹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壹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那麽他這個漫遊,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壹種具體體現。 我舉幾個例子,比如說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在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沈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麽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妳比如說他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這大家知道,這個典故,韓信為什麽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而不願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麽高的個子,從壹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壹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後來還能夠建功立業嗎?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妳殺了,我就沒後來的建功立業,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壹些儒生在壹起攬衣挽袖、壹步壹揖,學騎馬、學射箭,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高山仰止,對孔子的紀念。 再比如講,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麽關系,所以他走壹路、考察壹路,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壹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壹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所以我要講司馬遷這的這次漫遊,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壹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第二件事情,就是李陵之禍。就是司馬遷因為受李陵事件的影響,而被下到牢裏邊去了,所謂“李陵之禍”。司馬遷22歲漫遊回來以後,22歲就開始做官,但是做的是壹個郎中,郎中是什麽,就是“掌守門戶,出充車騎”,就是皇帝的壹個侍從。壹直到38歲的時候,他才繼承他父親的職位,就是他父親去世以後,他繼承了父親的職位做了太史令。從做太史令那天開始,他就開始《史記》的資料準備和撰寫工作,38歲壹直當太史令,然後就開始寫《史記》。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專心寫《史記》的時候,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我剛才講了,壹部文學史,就是文人的辛酸史,文人的不幸才給我們文學史上留下了這麽偉大的作品。在漢武帝天漢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司馬遷47歲。這壹年的秋天,匈奴發動了對漢朝的進攻,漢武帝就任命他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為主帥去抗擊匈奴,而要李陵,李陵是什麽人物呢?就是漢代另外壹個很有名的人物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這個人心勁很高,他提出來,我帶壹支軍隊,五千人,我要橫行匈奴。名將之後很有氣魄,漢武帝看他如此有勇氣,於是就給他五千精兵,這五千精兵都是五千荊楚壯士,非常勇敢、非常能打仗,李陵開到前線去,到前線去以後,跟匈奴打仗,連打了幾仗,連打連勝,消滅了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 當李陵打勝仗的消息不斷傳到朝廷的時候,漢武帝非常高興。看著漢武帝高興,那麽周圍大臣都紛紛祝賀漢武帝,哎呀!陛下得此良將,李陵不愧是名將之後,都恭賀漢武帝。但李陵畢竟帶的是五千人,寡不敵眾,而且後來匈奴以為這就是漢朝的主力軍,整個匈奴把軍隊都拉來對付李陵,最後李陵終於敵眾我寡,打了幾次仗以後,最後戰敗被俘了。李陵被俘虜之後,漢武帝非常生氣,挫敗了我大漢王朝的軍威,挫動了我的國威,很惱火,很生氣,而這些大臣朝廷大臣們,看著漢武帝生氣,於是又轉過來紛紛來咒罵李陵,說李陵本來就不是個好東西,李陵本來就不是個好人,就紛紛罵李陵。 結果有壹次在朝廷議事的時候,史官不是陪侍在旁邊嗎?漢武帝就問司馬遷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司馬遷就說了壹番話,是替李陵辯護,好!這就惹惱了漢武帝,於是司馬遷被定了壹個什麽罪呢?“誣罔主上”。就是攻擊誣蔑咒罵皇上,於是把司馬遷打入大牢,司馬遷這樣得罪了漢武帝,開始司馬遷並沒有定為死罪,大概過了將近壹年,半年多到壹年的時間,壹直沒有李陵消息,漢武帝就想派人打聽李陵被俘虜以後,究竟是投降了?還是現在情況怎麽樣呢?就派壹個人叫公孫敖到匈奴去打聽李陵的消息,公孫敖在匈奴那個地方轉了幾個月,始終沒有得到李陵的準確的消息,到底李陵現在怎麽樣了?是死了?還是活了?是投降了?還是幹什麽去了?不知道。後來聽信壹個傳言,說李陵正在某處幫助匈奴訓練軍隊,他得不到別的準確消息,於是帶著這個消息回來告訴漢武帝,說李陵在那裏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漢武帝大怒,這就是叛徒,妳被俘虜還不說,妳現在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打我們,於是李陵被誅滅九族,那麽司馬遷就被定為死罪。司馬遷是為李陵辯護,因此我的結論是:在李陵事件當中,司馬遷只是盡到了壹個史官直言的職責。司馬遷如果不說話什麽都沒有,皇上問我,我不說,或者跟其他大臣壹樣,也把李陵罵壹通,他什麽事都沒有,他不過是盡到了壹個史官坦誠說自己意見,也許這個意見可能錯,但是這個史官該說真話,所以坦誠直言的職責,他因此而蒙冤下獄,甚至被判了死刑,死罪,那麽這正是封建統治者的專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