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缺血性中風又稱為腦梗死或缺血性卒中,是由於大腦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壹部分大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從而引起相應神經細胞的壞死與雕亡,出現相關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的壹種腦血管疾病,本病發病率高,臨床之中亦極為常見。中醫即稱為中風病,其臨床特征常以猝然昏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肌膚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等癥狀為主。
壹、缺血性中風的病情變化多端,癥狀較復雜,發病基本病機是陰陽失調
1、概述
缺血性中風常突然發病,病情變化多端,進展迅速,其癥狀、體征亦復雜多樣,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及高死亡率的致病特點,對人們的身體 健康 危害很大,其生活質量亦會遭到嚴重影響。當前,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不斷增長,我國逐步步入了老齡化 社會 ,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在我國逐年上升。
現今 社會 缺血性中風的西醫治療方式多采用的是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腦神經保護等治療手段,其目的也無非是在改善循環、清除氧自由基、營養神經等方面下功夫,但是其對於缺血性中風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的特點療效並不十分理想。而近年來,基於扶陽學派思想的治療手段治療缺血性中風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
2、理論探源
扶陽派的學術思想,來源於經典醫書《黃帝內經》中的“重陽思想”,並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有重要體現。陰陽的運動變化是天地間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其構成了生命的本源,也是治病救人的根本所在。
仲景是將中醫的理、法、方、藥渾然成熟於壹體的大家,其著作《傷寒雜病論》更被稱為方書之祖,用方用藥很多都強調著顧護陽氣的重要性。僅《傷寒論》中用方113首,就有24首用幹姜,有34首用附子,43首用桂枝,體現著治病用藥重陽的思想觀念。扶陽學派思想最基本的觀點是“陽主陰從”觀。
二是扶陽治則,即“病在陽者,扶陽抑陰;病在陰者,用陽化陰”。火即屬陽,以火立極即是以陽立極,人身立命的基礎在於以陽氣為根本,治病立法的依據也在於用陽氣消除體內陰邪,陽氣對於人體尤為重要。
傳統中醫觀點認為,中風發病基本病機是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所致,其與內傷七情、飲食不節、體肥痰盛等原因有關,常見病機有風、火、痰、瘀、氣、虛六種。急性期癥狀以標實為主,後期癥狀則以虛實夾雜多見。唐農、胡躍強等扶陽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陽氣虛衰在缺血性中風發病中具有重要意義。
基於“陽主陰從”觀念及“內陽外陰”的陰陽本體結構,其認為陽氣虛衰是缺血性中風發病的根本,即“陽虛為本”的觀點,更提出了中風發病當以次第治療,即先以清通上焦陽明為主,使陽熱有出路;繼以健運中焦脾胃,使中樞復轉;再主以溫補下焦元陽,以保證中風病得以治本。
3、臨床治療
基於扶陽思想而采用溫陽、扶陽的方法治療缺血性中風,在我們的臨床診療中有很多應用。應用扶陽方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患者,發現其能明顯降低患者hs-CRP水平並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
腦梗死患者多是元氣不足、脾腎陽虛、痰瘀阻絡所致,故采用扶陽健脾補腎、溫經通絡的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以求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其臨床療效顯著。采用益氣扶陽法治療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現其能明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並降低臨床病死率。采用針灸扶陽固本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亦證明其臨床療效確切。
二、中風病病名的歷代認識進程,不同年代對疾病的見解不同,還需了解
中醫對中風病病名的了解,歷經了壹個長期而悠久的 歷史 進程,在漢朝以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時代,各種學術思想競相爭艷,百花齊放,但是就醫家壹系而言,從現有的文獻記錄中可發現,當時的醫療界並沒有對中風疾病的系統了解,亦沒有中風病這壹疾病命名概念,但是卻有類似於中風病的相關癥狀描述以及其致病原因的相關記錄。
1、先秦至唐宋對中風病病因病機的認識
《黃帝內經》中《素問·風論》篇有雲:“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生他病”,其《素問·骨空論》篇亦雲:“風者,百病之始也”,風邪作為人體致病因素之首,其性又善行數變,致病形式變化多端,因此早期很多醫家將中風病病機最先考慮到是由風邪入侵所致。
《素問·風論》篇曰“風之傷人也,或為虛熱、或為熱中……或為偏枯,或為風也”;上述文章中均認為偏枯、偏風等中風癥狀是由於外感風邪入中,或居於身半、或居於營衛、或入其臟腑所致,同時自身正氣虧虛,臟腑虛弱,臟腑功能欠佳,氣血營衛化生不足,從而導致人體衛外能力下降,衛外不固,邪氣獨留亦是壹個重要因素。
而張仲景更是在繼承前人先賢觀點的基礎上,將“外風致病”的觀點不斷完善,進而推上了壹個制高點,即提出“內虛邪中”的觀點。仲景認為中風是由於正氣虧損,臟腑功能下降,血脈經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趁機而入導致發為本病。
此觀點明確了外感風邪入侵對中風發生的重要意義,對後世醫家影響頗大。同時仲景又根據中風病病情嚴重程度之不同將中風病分為中經、中絡、中臟、中腑等不同類型,進壹步深化了人們對該病的了解認識,也開啟了人們對中風病分類分型的研究。
2、金元時期對中風病病因病機的認識
金元時期,隨著 社會 的進壹步發展,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中風的疾病認識進壹步加深,較唐宋之前外風致病觀點開始逐漸減少,而內風致病的觀點開始被部分醫家先後提出,醫家從不同層面為內風致病思想開篇立論,學術景象壹片爭鳴,這其中代表醫家有劉完素、朱丹溪、張從正、李東垣等四人。
劉完素是“寒涼派”代表人物,主張“六氣均能化火”的思想,在其學術思想的引導下,提出中風實為“五誌化火”、“熱極生風”的觀點,開創了中風內風致病學說的先河,向中風病因病機學的研究發展邁出了重要壹步。
河間認為中風發生是以熱為本,以風為標,講風邪者歸根結底還是要論及熱邪,六氣均可化火,火即為熱,火熱盛極則引風動,風竄腦竅、經絡導致疾病發生。同時五誌過極,情緒失控,心火暴甚,腎水不足。
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火等不到制約,心火暴亢亦致中風偏癱。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傷,則氣血生化乏源,營衛不足,臟腑受損,正氣虧虛,致各種致病雜質堆積體內,壅阻血脈,久則可發為中風。
3、清時期對中風病病因病機的認識
明清時期,內風致病的學術思想進壹步發展,人們在繼承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將內風論不斷深化,其中湧現了壹大批優秀的醫家。景嶽論道:非風壹病,即是人們平時所說的中風病,其癥狀多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其病因是由於人體內傷積損,氣血不足,臟腑功能頹敗所致,而不是由於外感風邪致病,明確拋棄了中風外風論的觀點。而與其同處壹時代的另壹醫家李中梓在總結其長期的臨床診療經驗過程後,更是將中風之中臟腑分為閉證與脫證,進壹步明確且細化了中風病的疾病分型,為後人對中風病的進壹步研究提供了幫助。
肝為將軍之官,又為剛臟,其體陰而用陽,肝藏血,肝體由肝之陰血滋養,陰血不足,則陰陽失衡,肝陽偏亢;而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肝血由腎之陰精所滋,肝血不足,則腎陰亦虧,水不涵木而又相火妄動、虛火上炎,更易致陽亢化風,發為中風。
清代王清任認為:中風發病是由於氣虛血瘀所致。我們知道“氣為血帥”,血液在脈管內的正常運行需要氣對其的推動及固攝作用,而元氣不足、正氣虧虛,氣的推動功能必然下降,氣虛則無法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血行緩慢,運行無力,久則成瘀;瘀血阻滯,血脈不通,脈絡空虛,人體臟腑、肌膚、經絡等各項功能失常,最終發為中風之病。
結語:中風病是我國古代四大疑難雜病之首,在中風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過程中,歷代醫家基於自身對疾病長期的臨床認識以及前人的經驗,針對中風致病的病理機制提出了多種學說,唐宋以前主要由“外風”致病探討中風發病原因,而唐宋以後則多持“內風”致病的觀點。直至現在虛、火、風、痰、血、氣等多種病理因素聯合致病的觀點被人們廣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