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是我國灸法的重要形成時期,出現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大量著作,以及以張仲景為代表的著名醫家。
《黃帝內經》,把灸療作為壹個重要內容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療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補陰陽、逐寒邪、通經脈、舒氣血等多個方面。《皇帝內經》還提到"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的補瀉之法。同時,還指出了艾灸的禁忌證:陰陽俱不足或陰陽俱盛者、陽盛亢熱及息積等。《皇帝內經》在壹定程度上奠定了灸法的基礎。
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在強調藥治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灸法。《傷寒論》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條之多,且重點論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並提出了"陽證宜證,陰證宜灸"的見解。這些,對後世醫家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學艾灸到傳艾艾灸,傳艾艾灸速成班:艾灸+筋膜療法+小兒推拿+刮痧,4天輕松學會4大調理手法,傳艾健康采取以實操為主,理論為輔,結合互聯網線上教育平臺,給學員提供終身學習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