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晉王覽,母撻其異母兄祥,覽輒流涕抱持。
母虐使祥及祥妻,覽與妻亦趨***之。祥漸有時譽,母疾之,乃酖祥。
覽知,取酒爭飲,母遽覆酒,遂感悟。呂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
虔與祥,祥以授覽,後果九代公卿。許止凈曰,祥覽二人,頗與衛公子伋壽相類。
惟彼則均不得其死,此則富貴壽考,聲施爛焉,則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執太甚,愛其子反以傷其心,貽惡名於後世,亦太愚哉。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著名友悌的人,姓王名覽。他的母親打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時候,王覽每每流著眼淚抱著哥哥。
他的母親虐待使喚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覽同他的妻子也壹定趕去同做。後來王祥在社會上漸漸地有了名譽。
王覽的母親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害死他。王覽知道了,就拿了藥酒來搶著喝。
他的母親就忙忙把藥酒奪來倒在地上。(因為這壹件事)他母親的心裏也就感悟了。
當時呂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著的字,(寫的是)帶了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呂虔就把這佩刀送給王祥了。
王祥拿來給了弟弟。果然後代的子孫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許止凈說:“王祥、王覽二人,與衛宣公的兩個兒子伋和壽(的關系)十分類似。只有像他們這樣做,否則不得好死。
這樣才能富貴長壽到老,聲譽傳揚昭顯。那麽他們有幸運之處,也有不幸的地方了。
然而那個朱氏,只因為壹己之私的偏見太厲害了,愛她的兒子反而因此傷了他的心,在後世留下惡劣的名聲,也太愚蠢了。”。
2. 文言文王覽手足情 的翻譯原文
晉王覽,母撻其異母兄祥,覽輒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覽與妻亦趨***之。祥漸有時譽,母疾之,乃酖祥。覽知,取酒爭飲,母遽覆酒,遂感悟。呂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與祥,祥以授覽,後果九代公卿。
許止凈曰,祥覽二人,頗與衛公子伋壽相類。惟彼則均不得其死,此則富貴壽考,聲施爛焉,則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執太甚,愛其子反以傷其心,貽惡名於後世,亦太愚哉。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著名友悌的人,姓王名覽。他的母親打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時候,王覽每每流著眼淚抱著哥哥。他的母親虐待使喚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覽同他的妻子也壹定趕去同做。後來王祥在社會上漸漸地有了名譽。王覽的母親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害死他。王覽知道了,就拿了藥酒來搶著喝。他的母親就忙忙把藥酒奪來倒在地上。(因為這壹件事)他母親的心裏也就感悟了。當時呂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著的字,(寫的是)帶了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呂虔就把這佩刀送給王祥了。王祥拿來給了弟弟。果然後代的子孫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許止凈說:“王祥、王覽二人,與衛宣公的兩個兒子伋和壽(的關系)十分類似。只有像他們這樣做,否則不得好死。這樣才能富貴長壽到老,聲譽傳揚昭顯。那麽他們有幸運之處,也有不幸的地方了。然而那個朱氏,只因為壹己之私的偏見太厲害了,愛她的兒子反而因此傷了他的心,在後世留下惡劣的名聲,也太愚蠢了。”
3. 王祥王覽手足情深原文翻譯譯文:
王覽字玄通。母親朱氏,對王祥很不好。王覽很小的時候,每當朱氏鞭打王祥時,王覽就哭著抱住王祥。長大之後經常勸戒母親,朱氏卻沒有因此改變對王祥的虐待。朱氏使喚王祥幹什麽,王覽便與王祥壹齊去幹什麽。朱氏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也趕緊跟去,甘願與王祥妻子在壹起受虐待。朱氏想用毒酒害死王祥,王覽便把毒酒端著,不給王祥,致使與母爭奪時把毒酒打翻。此後,每次吃飯,王覽都要先嘗壹下母親給王祥的飯菜。朱氏害怕王覽被毒死,就不再這樣做了。
4. 《手足之情》 文言文1、劉義慶《世說新語 傷逝》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
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
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譯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為什麽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壹定)是他已經死了。”
他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坐轎子去看望喪事,壹路上竟沒有哭。
子敬壹向喜歡彈琴,(子猷)壹直走進去坐在停放屍體的床鋪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妳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死過去。過了壹個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2、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紫荊樹》京兆田真兄弟三人,***議分財,生貲皆平均,惟堂前壹株紫荊樹,***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木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
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遂為孝門。
譯文田真與弟弟田慶、田廣三人商議分家,別的財產都已分妥,只剩下堂前的壹株紫荊樹沒分。兄弟三人商量將荊樹截為三段。
第二天,當田真去截樹時,發現樹已經枯死,好像是被火燒過壹樣,十分震驚,就對兩個弟弟說:“這樹本是壹條根,聽說要把它截成三段,所以就枯死了,人卻還不如樹木。” 兄弟三人都非常悲傷,決定不再分樹,荊樹立刻復活了。
他們大受感動,把已分開的財產又合起來,從此不提分家的事。 後以“紫荊”作為贊美兄弟之間團結的象征。
3、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譯文大地是萬物的客舍,時間是古往今來的過客,生命短促,世事不定,如同壹番夢境,得到的歡樂,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間執著蠟燭遊玩,實在是有道理啊!況且春天用艷麗景色召喚我,大地把絢麗的文采賜予我,相聚在桃花飄香的花園中,暢敘兄弟間快樂的往事。
弟弟們英俊優秀,個個都有謝惠連那樣的才情,我們這些人吟詩,卻很慚愧唯獨沒有謝靈運那樣的才華。清雅的賞玩興致正雅,高談闊論又轉向清言雅語。
擺開筵席來坐賞名花,行酒如飛醉於月下,沒有好詩,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倘若有人作詩不成,就要按照當年石崇在金谷園宴客賦詩的先例,罰酒三杯。4、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
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5.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6. 李文定報德文言文閱讀答案(二十二) 李文定報德
李文定公家甚貧,同巷李生,每推財以濟之。公感其意,拜為兄。尋舉進士第壹,李生遣人奉書通殷勤①,公口謝之而已,不答。書生慚,謂公挾貴忘舊,遂不復相聞。
後十年,公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義,願授壹官,以報其德。詔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書州將,令送生至公所。公與敘舊好,且謝曰:“昔日周旋③,極不敢忘,幸被誤恩④,乃獲所願。”
眾然後服公性度弘遠⑤,非狹中淺見之人所能度。
[註釋]①通殷勤:敘述懇切深厚的友誼。②周恤:照顧,接濟。③周旋:交往,交際。這兒引申為照顧,接濟。④幸被誤恩:幸好被皇上錯誤地施與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這是自謙的說法。⑤性度弘遠:性情氣度弘大長遠。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謂公挾貴忘舊 ( )
(2)極不敢忘 ( )
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的畫線句。
致書州將,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進士後,為什麽對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謝之而已”?
4.李文定是壹個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
1、(1)老朋友,故人(2)非常
2、(李文定)寫信給州府官員,讓他們(派人)護送李生到自己的處所
3、因為當時無法用行動來報答李生的恩德
4、知恩圖報,氣度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