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60年代,該寺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寺廟的創建者是吐蕃王朝(即魯坤王布松)贊普松山德贊的大臣昆巴沃佳的第三子。他是西藏最早出家的七位僧人之壹,在散葉寺用蓮花花生學佛。坤王布松之子坤寶王(坤公覺嘉成)繼承了其老師卓密的佛學和佛學智慧,以及其他的教學方法,創立了薩迦派。1073年(宋神宗熙寧六年),貢覺嘎布四十歲建薩迦北寺,又稱白家或古戎寺。因其塵,故稱薩迦。當時的主要宮殿有西托拉章、顧慕容、吳澤、仁欽崗拉章和屯曲拉杭張航。
從而形成了宮殿式的建築群。到13世紀,法王廳第四代國王薩班貢嘎執政時,蒙古王室已經確立了西藏對蒙古汗王的臣服。本遵從了闊端的意願,和他的侄子巴和查娜的兄弟壹起去了。會後,他寫信勸說西藏各教派領袖加入元朝。從此,西藏納入祖國版圖。165年,八思巴從多數派加入薩迦派,開始在西藏建立地方政府。他在北寺工作。跟隨忽必烈後,巴巴多次將皇室給他的財物運回薩迦派擴建北寺。在建築形式上,選擇了鎮寺結合,即以城堡為造型,以佛寺為中心的設計。
元世祖第六年(1269),拔示巴從薩迦出發,返回大都,途經吉熱寺,稱贊寺內的威嚴和整潔。為佐賀送行的本欽·佐賀·桑布心領神會。回到薩迦後,他的根長166米,南北寬100米。墻上有40張馬臉,四角有掩體。四面都有門樓,人工河有圍墻圍著。墻壁塗成紅、白、黑三色:角上是文殊、觀音、金剛乘。
薩迦派,俗稱花派,即源於此。南寺為城堡式建築,開口方形,總面積14760平方米,全部為灰土。在南面,在內外墻之間,有壹個拉倉Layin,據說是三樓的屋頂。其高度幾乎與正殿相等,是八思巴回薩迦時在錫駐紮的地方。南寺修建時,北寺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除了原有的烏贊尼瑪殿、烏贊薩瑪殿和西托拉章外,還新建了仁欽崗拉章和杜拉楚章,規模都相當大。在本欽賈隆修建本博基山城墻時,薩迦寺已經形成了壹個大型建築群。
南四寺拉倉欽穆(正殿)高11米,占地5500平方米,大柱40根,雄偉壯觀。大廳裏的鍍金青銅佛像和各種浮雕造型精美。大雄寶殿供奉著三尊喬達摩悉達多和壹只白蝸牛的雕像。大雄寶殿中央有壹尊紀念薩迦派潘迪沙貢嘎進貢的大佛——紮林夏娜,裏面有拔示巴舍利。左邊的這座是為了紀念法國巴西國王而建造的。南殿的雕像是為了紀念本欽的釋迦牟尼·桑布而鑄造的。根據《佐賀家譜》中的記載,佐賀寺最珍貴的稀世珍寶之壹就是白螺。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用的是壹種樂器。
起初,印度國王將海螺贈送給中國的漢武帝,元世祖的忽必烈將海螺贈送給八思巴。正殿左側為銀塔廳,內有供奉以俄羅斯強貢嘎仁欽為首的十位法王的銀塔。在正廳的墻上,有壹面墻b。
寺內共有佛經4萬余卷,其中有20卷珍貴且保存完好的殼頁。藏文典籍包括天文、歷法、文學、醫學、歷史、哲學等1000多卷。在研究中,使用了25軸Budgyalon。因寺內藏經古籍數量龐大,被譽為第二個敦煌,藏學寶庫。在大廳的右邊,有壹個1。壹個5尺高的玉鈴用來罩住佛前的長明燈。玉盤上鐫刻著中國的詩詞,石頭上簽著喚醒世界。有中國歷代贈送的文物,有元帝贈送的法衣、鎧甲、靴子等文物。東墻有釋迦牟尼的創始者高僧像和壹些佛教典故;西墻有600多年前的郯城壁畫書和60多本《喜佛》。
大雄寶殿有數百卷畫軸,是古代西藏的藝術瑰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投入240萬元維修南寺,北寺正在重建。目前,來自國內外的朝聖者和遊客絡繹不絕地前來朝聖和觀光。釋迦牟尼寺的修建對釋迦牟尼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顯示了該教派在元朝政治支持下的權威地位。從建築形式上看,寺廟的建成無疑得到了內地僧人和工匠的支持。寺廟的建成標誌著西藏回歸祖國以來,在經濟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地址:絨布寺位於日喀則西南130公裏的薩嘎縣境內。
聯系電話:0311-85921951
開放時間:09: 00-18: 30。
門票:45元/人交通:日喀則汽車站每天有班車到薩嘎,早上8點左右發車,車程5小時左右。票價在30元左右。佐賀第二天有車去日喀則。車站位於鎮招待所外面。單程票價27元/人。絲蘭距離中尼公路主幹道25公裏。如果想搭車,最好先找輛車返回中尼公路,這樣找個順風車不會太難。
東行的路是日喀則,西行的路在拉孜30多公裏。提示:佐賀還沒有開始供電。在這裏,晚上只有外國的燈亮著,沒有洗澡的地方。鎮上有幾家供應簡單飯菜的小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