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鴻門宴的千古之謎
發生在公元206年秦都城鹹陽門外的那場“鴻門宴”,是中國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壹段歷史故事,其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樣的千古名句皆出此,這些句子的含義,大致也都是在說別人在算計自己。當然,“鴻門宴”講的是項羽在算計劉邦的性命!但是,這裏有個疑問,在整個“鴻門宴”的故事中,從頭至尾,“鴻門宴”的酒席上,每個人的心理活動和動作細節都描寫得很詳細,而唯獨劉邦是如何逃走壹幕卻籠統壹筆帶過。
關於在“鴻門宴”中劉邦逃走的情節,大致是這樣描述的,說是劉邦以借上廁所為名,與樊噲壹起出賬。項羽讓部下陳平去喚回劉邦,劉邦將車隊留在鴻門,自己脫身獨騎,並帶領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逃走。
那麽,疑問來了,在項羽如此戒備森嚴的軍營裏,劉邦是如何逃走的?難道就無人阻攔,無人看見?何況,這場鴻門宴至少也是經過亞父範增、項莊等人的詳細謀劃,不可能帳外守衛如此松懈不堪,以至於壹個劉邦,還帶了至少不下四人的隨從逃走,並且經歷了不小的時間不見劉邦,居然都沒有人發現,沒人起疑心?就算劉邦算是正常離開的,至少也會來個進帳報信的吧。
直到最後還是項羽直接問起:“沛公安在?”良曰才如實回答:“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張良這句“已至軍矣。”,給個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劉邦從大帳逃走,然後回到他自己的軍中,所用時間絕對不是須臾片刻間,因為用劉邦的原話說,從開設鴻門宴的大帳到劉邦的軍營,如果抄近路,也是“不過二十裏耳。”可見,這中間項羽等候劉邦的時間並不會太短。而項羽呢,怎麽在這麽久不見劉邦後,居然壹點也不著急,還是以那麽淡定的態度問起呢?
總之,“鴻門宴”中劉邦的脫身過程,寫得極其含糊,讓人倍感疑點重重。因此,這在不少史學家看來,這是“鴻門宴”的壹個極大漏洞,也是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謎!
究竟,“鴻門宴”中的劉邦脫身過程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是項羽軍中早就安插了劉邦的間諜作內應?還是另有什麽特殊情況呢?對這壹疑點重重的交鋒,很多古籍都有探討性的記載,比如,在《史記誌疑》,《讀史漫錄》都談到這壹千古難釋之惑,都覺得在項羽軍中,戒備森嚴的“鴻門宴”大帳內外,劉邦是不可能如此毫無插曲輕而易舉和迅速地逃離現場的。
那麽,劉邦從“鴻門宴”輕松得以逃脫的秘密究竟是什麽?對此,更加贊成明代於慎行所著《讀史漫錄》中的見解。
《讀史漫錄》作者認為,項羽本人壓根就不想殺劉邦,是項羽自己有意賣了個破綻故意讓劉邦輕松逃走,而且還給留夠了充足的時間,心中覺得劉邦應該逃得差不多了,然後才慢條斯理地問起劉邦去哪了。
那既然如此,項羽為何要設“鴻門宴”邀請劉邦到帳中呢?如果不邀請,不也壹樣的結果嗎,何必多此壹舉還讓劉邦不舒服又心裏暗暗結下更多梁子呢。
於慎行認為,,項羽設“鴻門宴”邀請劉邦,這並非他的本意,而是在身邊謀士範增等的慫恿下,不得不作出的權宜之法。
言外之意就是說,“鴻門宴”我設了,妳們這些謀士妳們想殺劉邦,只要有能耐殺掉我項羽不反對,但是沒能耐我項羽也不參和。更何況,項羽與劉邦年齡要小24歲,這個“代溝”,壹個年輕氣盛,壹個老謀深算。項羽年輕而襟懷坦蕩,而且還有點傲氣,並不會那麽早就察覺到劉邦的企圖,也不會將劉邦放在眼裏。
於是,項羽就這麽幼稚的放過了劉邦,給自己的未來,埋下覆滅的種子。
當然,在整個“楚漢戰爭”項羽與劉邦的對決中,最終項羽的“烏江自刎”結局,盡管導致這種結局的,還有其他因素包含其中,但“鴻門宴”項羽有意放走劉邦確實給這種命運的提前到來起到了壹定推波助瀾的加速作用,至於是不是決定性作用,歷史就是歷史,不是我們隨意猜測就能改寫的。只能說,項羽真的是個 滿含俠義風範的人物,歷史上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