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部
內地2005年版《聊齋》、(聊齋1)、《小倩》、《陰差陽錯》、(陸判)、《畫皮》、《小翠》、《阿寶》、《小謝》。
內地2007版《聊齋奇女子》
《宦娘》、《連城》、《俠女》、《辛十四娘》
內地2007年版《聊齋誌異之二》
《胭脂》、《義犬》、《粉蝶》、《蓮香》、《羅剎海市》、《嬰寧》
內地2009年版《聊齋之3》
《梅女》、《畫壁》、《白秋練》、《庚娘》、《公孫九娘》、《江城》、《聊齋誌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誌異會校會註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註聊齋誌異》為494篇)。
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擴展資料:
《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川縣(今山東淄博)人,清代傑出小說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有極高的聲譽。蒲松齡自幼聰慧好學,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縣、府、道三考皆第壹,名聞鄉裏,他熱衷功名,但後來卻科場不利,直到七十壹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曾給寶應縣知縣孫蕙做了數年幕賓,壹生大部分時間在官宦人家做塾師,前後將近四十年。他將自己的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反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思考,傾註於筆端,集成《聊齋》壹書。除《聊齋誌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
計有文集十三卷,四百余篇;詩集六卷,壹千余首;詞壹卷,壹百余闋;戲本三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曲十四種(《墻頭記》、《姑娘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計近二百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