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生宣紙是什麽?

請問生宣紙是什麽?

宣紙---原產地為中國安徽省涇縣境內的丘陵山區(涇縣古時屬於宣州府,現屬於宣州市管轄,因此稱為"宣紙")。宣紙--品質純白細密,柔軟均勻,棉韌而堅,光而不滑,透而彌光,色澤不變,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損,耐老化,防蟲防蛀,故有"千年壽紙"的美稱。

宣紙的種類眾多,按選料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大類;按厚度可分:單宣、夾宣、二層夾、三層夾等;按紙紋可分為: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

宣紙又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紙是用礬水加工制過的,水墨不易滲透,遇水不化開,但和其它紙張的效果也不壹樣;可作整細致的描繪,可反復渲染上色,適於畫青綠重彩的工筆山水。生宣紙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特點是吸水性和滲水性強,遇水即化開,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能收到水暈墨章、渾厚化滋的藝術效果,多用於寫意山水畫。熟宣用畫容易掌握,但也容易產生光滑板滯的毛病;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滲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畫山水壹般喜歡用半生半熟宣紙。半生熟宣紙遇水慢慢化開,既有墨韻變化,又不過分滲透,皴、擦、點、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現豐富的筆情墨趣。

歷代文人墨客書畫名家無不珍愛喜用宣紙。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神采飛揚,飛目生輝。產生出特殊豐滿的藝術效果。

原產於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現主要產於安徽涇縣。是中國古代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宣紙起於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涇縣為寧國府管轄,寧國府治在今宣城,宣城為宣紙集散地,所以這裏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亦有人稱涇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起於唐代,歷代相傳。宣紙的原產

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

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寧國府(府治宣城)管轄,宣城為宣紙集散地,所以這裏生產的紙以府治名被稱為“宣紙”,亦有人稱涇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民間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東漢造紙家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很想造出壹種世上最好的紙,為師傅畫像修譜,以表懷念之情。但年復壹年難以如願。壹天,孔丹偶見壹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由於終年日曬水洗,樹皮已腐爛變白,露出壹 縷縷修長潔凈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經過反復試驗,終於造出壹種質地絕妙的紙來,這便是後來有名的宣紙。宣紙中有壹種名叫“四尺丹”的,就是為了紀念孔丹,壹直流傳至今。

據清乾隆年間重修《小嶺曹氏族譜》序言雲:“宋末爭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

忙忙。曹氏鐘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虬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以維生計”。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經過實踐,遂步提高,終於造出了潔白純凈的好紙,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紙。

宣紙的聞名始於唐代,唐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之《歷代名畫記》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於書畫了。另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江西、四川、

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可見宣紙在當時已冠於各地。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制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壹時。”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壹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壹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我國宣紙原產地:安徽省涇縣

編輯本段宣紙分類

按加工方法分類

宣紙分為壹般可分為宣紙原紙和加工紙

宣紙原紙:宣紙在經過最後壹道“烘焙”的工藝之後,紙性(好壞及墨色效果)基本已經確定了,這種“後續沒有再進行影響紙性”的成品紙,即為宣紙原紙。

加工紙,在原紙的基礎上對紙進行改變紙面性質、外觀視覺效果等再加工的紙統稱——不包括“僅作尺寸大小的裁剪”,具體如:印刷、過礬、打磨。。。

按紙面洇墨程度分類

宣紙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達到水走墨流之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畫追求的便是這種“多變”的墨趣,落筆即定,水墨滲沁迅速,非熟練者不易掌握,也正是這種神奇的多變性,吸引了自古至今無數的名人巨匠在追求墨韻、變化的方面付諸了不懈的探索,至今未間斷……

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漏礬”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雲母箋、冷金、灑金、蠟生金花羅紋、桃紅虎皮等皆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紙。生宣則吸水力強。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故創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

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玉版宣”即屬此壹類。

簡單區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觸紙面,水分立即散開的即為生宣、凝聚基本無變化的,即為熟宣,散開的速度較慢的為半熟宣(亦稱煮錘宣)。

按原料分類

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大類;壹般來說,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紙,較薄、較輕;凈皮是指檀皮含量達到60%以上的;而特凈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達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紙張更能經受拉力,質量也越好;對應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紙,更能體現豐富的墨跡層次和更好的潤墨效果,越能經受筆力反復搓揉而紙面不會破。這或許就是為什麽書法用棉料宣紙的居多、畫畫用皮類紙居多的原因之壹——並不是不能用凈皮、特凈皮紙寫字,而是棉料宣紙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書法的需要了(除非您的書法風格是需要在同壹個地方用筆反復塗抹)。

按規格分類

可分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多種;

按厚薄分類

可分為紮花、綿連、單宣、重單、夾宣、二層、多層等;

按紙紋分類

可分為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特制等;

編輯本段原料及工藝原料

宣紙的選料和其原產地涇縣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青檀樹是當地主要的樹種之壹,故青檀樹皮便成為了宣紙的主要原料。初期所用原料並無稻草,後在皮料加工過程中,以稻草填襯堆腳,發現其亦能成為潔白的紙漿,以後稻草亦就成了宣紙的主要原料之壹。而稻草中以涇縣優質沙田長稈秈稻草為最佳,這是因為此稻草比

壹般的稻草纖維性強、不易腐爛、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這樣的說法:“寧要涇縣的草,不要銅陵的皮”。至宋、元之後,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後擴大到十余種。經過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漿、水撈、加膠、貼洪等十八道工序,歷經壹年方可制成。另外在制漿過程中,還要在紙漿裏加入楊桃藤汁,因為在其中含有膠質 ,可使漿液更為均勻,撈出的濕紙便於疊放,提高出紙率,於是,楊桃藤,又名獼猴桃,也成為了不可缺少原料。

工藝特色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壹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壹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編輯本段中國宣紙標準尺寸

三尺全開:100 x 55 三尺單條:100 x 27

三尺橫批:100 x 55 三尺對聯:100 x 27

三尺鬥方:55 x 50

四尺全開:138 x 69 四尺單條:138 x 34

四尺橫批:138 x 69 四尺對聯:138 x 34

四尺鬥方:69 x 68 四尺三開:69 x 46

四尺四開:69 x 34 四尺六開:46 x 34

四尺八開:35 x 34

五尺全開:153 x 84 五尺單條:153 x 42

五尺橫批:153 x 84 五尺對聯:153 x 42

五尺鬥方:84 x 77

六尺全開:180 x 97 六尺三開:97 x 60

六尺對聯:180 x 49 六尺鬥方:97 x 90

七尺全開:238 x 129

八尺全開:248 x 129

八尺屏:234 x 53

壹丈二尺:367 x 144

壹丈六尺:503 x 193

壹丈八尺:600 x 248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宣紙國家標準GB/T 18739-2008 宣紙國家標準

中國書法和國畫都用宣紙。國畫和書法作品的尺寸,實際上是指所用宣紙的尺寸。

畫尺寸對照與換算 自古以來在中國書畫的市場交易中,壹般都是按書畫的大小尺寸來談論價格的,即通常是以“平方尺”為計價單位的。而由於中國書畫在形制上的紛呈多樣,“形制”與“平方尺”之間又有著某種行內約定俗成的換算關系,而了解和掌握這種關系之間的換算,對投資購買名家書畫將會有較大的幫助。

書畫尺寸對照表 :

宣紙規格八尺 六尺 五尺 四尺 三尺

對應面積(平方尺) 26 16 11 8 5

應規格(cm) 120x240 95x180 84x148 68x136 55x100

厘米與平方尺換算公式 :

(長cm X 寬cm)X 0.0009 = 平方尺

編輯本段宣紙的收藏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收藏宣紙時要找正宗的傳統名牌,以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綿韌者為佳。據了解,制作宣紙的主要材料之壹就是青檀皮,但即便都是使用青檀皮,如缺乏原產地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青檀皮的品質也不壹樣,所生產出的宣紙有很大區別。現在國家已對宣紙進行了嚴格的“原產地保護”,對宣紙的定義為“利用產自安徽涇縣及周邊地區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涇縣範圍內,用涇縣特有的山泉水以及傳統工藝精制而成”。

收藏宣紙最好能綜合宣紙產品的質量特色、書畫界的認可程度,同時要註意以下三個問題:壹是收藏的宣紙要正宗;二是收藏宣紙要註意品種,選擇品種最好以書畫界人士的使用喜好為標準;三是收藏宣紙要註重特色,盡量收藏生產批量小、有主題的特種紙。

業內人士指出,任何壹類收藏,市場初興之時都是藏友入市的最佳時機。但也正是由於初始階段的特殊性,如何慧眼識珍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缺乏或沒有相應知識的人士最好不要輕易介入。

近年來,隨著宣紙陳紙被大家的認可度不斷提高,除去壹些特定限量版的品種以外,壹些存放年限較足(業界默認的期限是5年以上的即可稱之為“陳紙”)的宣紙價格亦成逐年上漲趨勢,從而使得壹些超前的眼光(資金)慢慢青睞起來,因這種品種穩定而安全,大有發展成為新的投資渠道之勢。據涇縣本地屈指可數的幾家正宗宣紙廠家反應:近二年來,壹些個人客戶訂單在數量和總量上均呈快速上升的態勢。同時廠家庫存的宣紙在近二年更是被搶購壹空。

編輯本段選擇與區分A、 柔韌性

將生宣揉成壹團後再經過熨燙,依舊可恢復平展如初的原貌。

在生宣上創作作品,作品完成墨跡幹燥後,即使將寫好的作品任意團揉,經過裝裱處理後,作品依舊呈現平平展展的視覺效果。

尤其在拓片制作方面,宣紙的柔韌性更是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專門用作制作拓片的紮花宣紙,薄薄的紙張貼在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任憑反復敲打,依然能夠保持伸縮自如、裂而不斷的完美狀態。

B、 濕染性

到商店裏購買宣紙,判斷生宣與熟宣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用水來檢驗,當水滴在宣紙上,落在紙面上的水滴逐漸向四周擴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紙面上沒有立即擴散或不再擴散開的就是熟宣;我們把生宣顯現的這種水滴逐漸向四周擴散開來的現象稱作濕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較強的濕染性,不同的生宣紙顯現的濕染性程度也有差異,這種濕染性運用在國畫表現中可以增強韻味和層次感,運用到書法創作上,書寫者具備較強的書寫功力後,能夠很好地駕駛水墨的濕染性後,可以利用水墨落入紙內產生的四下流溢特性將水墨轉入向內滲透,這樣,留在紙張表面的墨跡滲透到紙張的內部,當書寫者練就入木三分的書寫功夫後,生宣具備的濕染性使得書寫的字體飽滿而剛柔並濟,作品裝裱後,水墨線條會透露出圓潤立體的視覺沖擊力。

由於生宣具有獨特的濕染性,使得書寫變得難上加難,因此,書法實踐作為壹種提高人生修養的實踐行為,需要漫長的修為才能達到期待的目標。對於濕染性現象,其可以鍛煉書寫者內在的涵養和自我內聚力,同時,也是檢驗書寫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徑所在。

C、 吸墨性

生宣具備濕染性特性之外,還具備較強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濕染性由水的特性引發,用淡墨書寫產生的濕染性現象比較明顯,用濃墨書寫產生的濕染性程度相對減弱。

宣紙的吸墨性與其內在的構造以及所用墨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水走墨留”是大家對這種特性恰如其分的表述,也是極其細小的“墨顆粒”與宣紙內部纖維“管道結構”的完美融合,故此,墨品(用於創作時的漿狀墨液)的質量和紙張的質量,便是對墨色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

正是生宣具備了濕染性使得其又具備較強的吸墨性,從濕染性上說,生宣具有較強的吸墨性使得其產生獨特的濕染效果,反之,生宣具有較強的吸墨性使得其產生獨特的濕染效果,二者相輔相成,使得生宣創作出來的書畫作品才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和獨領風騷的魅力。

D、 艱澀性

如同攀登高峰,雖然艱辛萬苦,但是具有挑戰性的追求壹直是人類勇往直前的精神所在,在書畫創作領域,生宣的使用正因為其具有的書寫難度才使得書法藝術的魅力大放異彩。我們這裏圍繞書寫書寫存在的艱澀性現象,闡述其意義,對喜好書畫藝術的人可以起到鞭策的作用。

因為生宣書寫具有的艱澀性特性,很多人人為此望而卻步,這樣就形成很多人難於在中國書畫領域有所成就的局面。

生宣書寫具有的艱澀性體現在筆墨揮灑上,筆墨在生宣紙面上的表現之所以很難酣暢淋漓地流動,是因為生宣具有較強的澀性,由於這種澀性造成用筆和用墨都變得舉步維艱。

大家試想,我們壹旦超越了生宣書寫的澀性,書寫者便能體會到這種澀性下的書寫產生的充實感和強烈的筆觸感覺;從太極書道實踐出發,就是讓妳進入到超級感覺中來,妳在這種澀性書寫中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最後便能對進行書寫的壹點壹滴倍感深刻,從而在澀性這種“逆境”中逆水行舟,體驗不進則退的滋味,使得妳在不斷努力下品嘗逐漸進步的快樂。

艱澀性如同阻力,生宣紙面上如同塗抹了防滑劑,妳在紙面上書寫發現摩擦力加大,不能輕而易舉的進行書寫,這種筆與紙之間產生的摩擦壹旦被克服,磨合的天衣無縫後,妳的書寫就能突破進退維谷的境遇。

E、 輕靈性

宣紙這種紙張拿在手中或張掛在支架下,懸空著的宣紙被風吹動,輕而薄的宣紙就會飄拂起來,正是具有這種輕而薄的特性,太極書道實踐開創了懸空書寫訓練法,懸空書寫就是在懸空掛著的生宣上進行書寫(繪畫)創作,這種懸空書寫也可說成為輕靈派書寫,在紙張懸空狀態下書寫,由於受力對象的生宣紙無法固定下來,毛筆不能盡力著力在飄拂的紙面上,於是,如何在輕而薄的生宣紙面上寫出沈著痛快的作品來,就成為輕靈派書寫的“絕妙”之地。通過懸空紙張書寫,我們能更深地體會柔軟的毛筆和特殊的水墨效果以及生宣紙之間的關聯,能夠認識到書寫中意識活動的作用的重要性。

沒有宣紙這種輕靈性,太極書道的實踐就沒有辦法開展懸空書寫表現,關於懸空書寫,後文中將重點給予解析,通過懸空書寫的實踐,能夠讓我們對人的精神活動有壹個全新的認識,為我們探求提高書寫層次和境界提供了壹種前途無量的途徑。

F、 持久性

由於宣紙在生產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質不穩定的木質素、蛋白質等元素,保留下來的幾乎全是相對穩定的纖維,這種特性使得宣紙壹是可以穩定不宜變化、另壹方面是純凈不宜招惹蟲蛀,是自古以來可以保存時間最長的紙質載體。紙壽千年所指既是此種特性,而此特性,已有專業研究者在模擬環境下做實驗成功論證。

J、膠著性

從上所述,在生宣紙上書寫雖然有難度,但是當妳能夠手到擒來地掌握好書寫,等妳入木三分地將字體寫入宣紙內,待墨跡晾幹後,把晾幹字跡後的生宣紙泡在清水裏,即使泡上半天,著墨的生宣紙也不會發生跑墨現象,即墨汁不會因為水的浸泡而發生墨汁化開的問題,這種現象就是宣紙具有膠著性性能的表現所在。

生宣紙正是具備了膠著性使得書畫裝裱後更顯藝術美感。

生宣紙具有的膠著性與前面說到的吸墨性有相關的內在關系,這種膠著性前提在於生宣紙具有較強的吸墨性,即使妳用幹燥了的寫過字的生宣紙擦手,手上也不會沾染上墨跡。

E、增值性

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源於對資源性產物的珍惜,近年來,宣紙收藏已經快速成為越來越多收藏投資愛好者的目標,連續幾年供不應求的局面更是令這種增值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編輯本段書畫紙鄉—夾江

夾江手工造紙始於唐朝,明清時夾江紙業進入興盛時期,全縣紙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壹。據史載,康熙初年,夾江所送的“長簾文卷”和“方細土連”二紙經康熙親自試筆後,被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夾江紙名聲大嘩,除每年定期解送京城供科舉考試和皇宮禦用外,各地商人雲集夾江,爭相采購夾江紙品。因此,夾江有了“蜀紙之鄉”的美譽。抗日戰爭時期,槽戶發展到5000余戶,從業人員4萬多人,年產紙量高達8000余噸。同時期,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兩次到夾江,與大槽戶***商提高夾江書畫紙質量。1983年11月,為紀念大千對提高夾江國畫紙品質所作的貢獻,夾江縣政府將夾江國畫紙命名為“大千書畫紙”。1986年生產長纖維六尺書畫紙,當年出口美國、日本等國18.2噸。1994年產各類手工紙7000多噸,其中以宣紙為主的書畫紙5352噸。

編輯本段張大千與夾江紙

國畫大師張大千曾經贊曰:“宣夾二紙,堪稱二寶。”把夾江紙與安徽宣紙相提並論,足見大師對夾江紙的喜愛。這中間有大師與夾江紙的壹段不解之緣。

抗戰時期,大千先生寓居成都。他在安徽特制的“大風紙”即將告罄,不得不作讓步,用夾江的“粉連史”紙作畫,但“粉連史”質地綿韌,抗水性差,受墨和浸潤性能也不甚佳,達不到理想的繪畫效果,故張大千決心對“粉連史”進行徹底改造。

於是,張大千邀約好友晏濟元壹道來到夾江縣馬村石堰山中,找到大槽戶石子青。在仔細觀看了紙的配料和生產過程後,他心中有了底,開始與晏濟元配制制造新紙的藥料。

兩個月過去了,張大千拿著配制好的藥液叫石子青試制新紙,造出的紙,抗水性和潔白度果然好多了。但美中不足的是這種紙抗拉力不強,受不了重筆。在和幾個經驗豐富的造紙師傅商量後,大千又決定在純竹漿中加入少量的麻料纖維。歷盡2個月艱辛,新壹代的夾江紙終於試制成功了。新紙潔白如雪,柔軟似綿,張大千對其偏愛有加,親自設計紙簾、紙樣,同樣命名為“大風紙”。新“大風紙”簾紋比宣紙略寬,在紙的兩端做有荷葉花邊,暗花紋為雲紋,設在紙的兩端四寸偏內處,壹邊各有“蜀箋”和“大風堂監制”的暗印。張大千***定造了200刀夾江新紙,每刀96張,經徐悲鴻、傅抱石先生試用,齊聲稱道,夾江紙從此名聲大振。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